直肠息肉和结肠息肉统称为肠息肉,是肠壁长出的良性肿瘤,大小、形状不一,分为单发性息肉和多发性息肉。绝大部分结、直肠癌是息肉转变而来。而早期息肉大多没有症状,需要引起重视。
肠息肉(intestinal polyps)和肠息肉病(intestinal polyposis)是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的临床诊断。从病理上可分为:
一、腺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
二、炎性息肉
黏膜炎性增生或血吸虫卵性以及良性淋巴样息肉。
三、错构瘤性
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
四、其他
化生性息肉及黏膜肥大赘生物。多发性腺瘤如数目多于100颗称之为腺瘤病。
症状及体征肠息肉可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息肉为单个或多个,大小可自直径数毫米到数厘米,有蒂或无蒂。小肠息肉的症状常不明显,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不少病人往往因并发肠套叠等始引起注意,或在手术中才发现。
一、结直肠息肉
多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成人大多为腺瘤,腺瘤直径大于2cm者,约半数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的可能性较大。肠息肉约半数无临床症状,当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其表现为:
1.肠道刺激症状,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继发感染者可出现黏液脓血便。
2.便血可因部位及出血量而表现不一,高位者粪便中混有血,直肠下段者粪便外附有血,出血量多者为鲜血或血块。
3.肠梗阻及肠套叠,以盲肠息肉多见。
二、炎症性息肉
主要表现为原发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及血吸虫病等的症状,炎性息肉乃原发疾病的表现之一。
三、儿童息肉
大多发生于10岁以下,以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多见,有时可脱出肛门外。
诊断结直肠息肉诊断多无困难,发生在直肠中下段的息肉,直肠指检可以触及,发生在乙状结肠镜能达到的范围内者,也易确诊,位于乙状结肠以上的息肉需作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或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认。
结直肠息肉的治疗
有蒂者内镜下可摘除或圈套蒂切除,直径≥2cm的广基腺瘤性息肉或有癌变,多采用腹腔镜下或开腹肠段切除。中下段直肠的息肉,可经肛或肛门镜下显微手术切除,要求切缘距腺瘤1c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