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醛固酮过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简称原醛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从而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受抑制,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大多数是由肾上腺醛固酮腺瘤引起,也可能是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别名:

    Conn综合征 原醛症 康恩综合征

  • 英文名:

    yuanfaxingquangutongguoduozheng

  • 发病部位:

  •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 症状:

    夜尿多,周期性麻痹,肢端麻木,肌无力,手足搐溺,生长发育障碍,尿路感染

  • 多发人群:

    无特殊发病群体

  • 治疗手段:

  • 并发疾病:

    利德尔综合征

  • 是否遗传:

  •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定义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简称原醛症)是以体内醛固酮分泌增多和肾素分泌受抑制的综合征。醛固酮分泌是自主性的或部分自主性的;肾素分泌受抑制是继发于醛固酮的分泌增多,临床以高血压、低血钾为特征。1954年Conn首先选报道一例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腺瘤经手术切除获得治疗,故又称之为Conn综合征。

流行病学

原醛症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5%~2%。但是,随着筛选方法的进步,近年采用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对血钾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筛查,发现10%以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该病的发年龄高峰为30~50岁,国外报告的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75岁。国内目前已经报告数百例,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70岁。女性病人较男性稍多,男女之比约为1:(1.2~1.5),国外有文献报告1:2.3。

分类与发病机制

1.肾上腺腺瘤 约占原醛症的70%,多为单侧,左侧略多于右侧,肿瘤直径平均1.8cm。

2.醛固酮腺癌 单一产生醛固酮的恶性肿瘤,仅占不到原醛症的3%,一般生化检查与激素反应腺癌较腺瘤明显,在该症进展时合并有皮质醇增多或雄激素、雌激素增多。

3.原发性肾上腺增生 占原醛症6%~7%,肾上腺为双侧性肾上腺结节性增生,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4.特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是原醛症中另一常见病因占原醛症的10%~40%,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有时伴结节。有人认为特发性增生的病因不在肾上腺本身,是由垂体前叶分泌的醛固酮刺激因素,一种分子量为26 000的糖蛋白兴奋醛固酮的释放。

5.糖皮质激素抑制性原醛症 多见于青年男性,呈家族性染色体显性遗传。原发缺陷是由于来自11β-羟化酶调节区基因复制与束状带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密码序列不等交叉融合所致形成的一种11β-羟化酶与醛固酮合成酶嵌合体。导致醛固酮合成酶在束状带异位表达,并受ACTH调控。此类患者每日服地塞米松1~2mg,2~3周后血压下降,低钾改善,血浆肾素活性上升。

6.异位醛固酮增多症 甚为罕见。可发生在肾或卵巢的恶性肿瘤,其生化表现与产生醛固酮的肾上腺肿瘤相同,即高醛固酮、低肾素及高18-羟皮质酮,不受体位变化的影响。摘除此肿瘤则患者血压、醛固酮、肾素及18-羟皮质酮均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

1.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主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一般呈良性经过,多数为中等程度高血压,但病程长时,有的病人舒张血压可高达16~20kPa(120~150mmHg),少数病人表现为恶性高血压。高血压的原因是由于醛固酮增加血容量,并增加了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敏感性所致。用一般降压药常无明显疗效。病程长者可出现高血压的心、脑、肾损害,但其眼底改变常与高血压程度不平行;眼底视网膜病变轻微,出血罕见。

2.高尿钾、低血钾 原醛症病人因肾小管排钾过多,80%~90%的病人有自发性低血钾(2.0~3.5mmol/L)。也有部分病人血钾正常,但进高钠饮食或服用含利尿剂的降压药物后诱发低血钾。由于低血钾症,临床上可出现肌无力、软瘫、周期性麻痹、心律失常、心电图出现u波或ST-T改变等;长期低血钾可致肾小管空泡变性,尿浓缩功能差,病人可有多尿伴口渴,尿比重偏低,且夜尿量大于日尿量,常继发泌尿系统感染,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损害。

3.其他 由于醛固酮增多,使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增强,而对K+及H+的排泌增加,除可导致高尿钾、低血钾外,还可产生细胞外液碱中毒;醛固酮增多使得肾排Ca2+、Mg2+离子也增加,同时因碱中毒使游离钙减少而使病人出现手足抽搐、肢端麻木等。

低血钾抑制胰岛素分泌,约半数病人可发生葡萄糖耐量低减,甚至可以出现糖尿病。此外,原醛症病人虽有钠潴留,血容量增多,但由于有“钠逸脱”作用,而无水肿。

GSH病人多数有家族史,常在青少年时发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儿童期发病则影响其生长发育。

筛选诊断

对高血压病人常规查血钾,进行原醛症的筛选试验,并对下述高血压病人应考虑原醛症的诊断。

1.自发性低血钾(血清钾<3.5mmol/L)。

2.中重度低血钾(血清钾<3.0mmol/L)。

3.服用常规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而诱发严重低血钾,并且补充大量钾盐仍难以纠正。

4.停用利尿剂4周内血清钾仍不能恢复正常。

5.除外其他继发性原因的难治性高血压。

从伴有自发或诱发性低血钾的高血压病人中可发现原醛症,但是也有一部分病人无低血钾,文献报告有7%~38%的原醛症病人及大多数GSH病人的基础血清钾浓度正常,因此血钾正常不能除外原醛症。此外,在10%~20%已证实有肿瘤的原醛症病人中,即使给予短期盐负荷,也可不出现低血钾。


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1.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可出现低血钾症,此时应停服利尿剂2~3周。血钾可恢复正常,必要时可同时测血浆醛固酮与肾素,做卡托普利实验以鉴别。

2.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表现为肾血管性高血压、肾素瘤等,呈高肾素与高醛固酮水平。

3.Liddle综合征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性疾病,为先天性肾小管吸收钠增多致高血钠,低血钾。而肾素与醛固酮正常,氨苯蝶啶治疗有效。

4.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在肾上腺类固醇合成过程中,由于11β或17α-羟化酶缺乏,醛固酮合成减少,而去氧皮质酮、皮质酮、18-羟去氧皮质酮及18-羟皮质酮生成增多。去氧皮质醇为强盐皮质激素,从而导致高血压与低血钾。同时有性激素合成障碍以及性腺发育异常,表现为原发闭经,假两性畸形等。


治疗

方案确定取决于原醛症的病因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1.手术治疗 腺瘤多进行一侧肾上腺腺瘤切除。特醛症做肾上腺大部切除,术后疗效差,目前宜采用服药物治疗。原发性肾上腺增生症可行肾上腺大部切除术,手术效果较好。

术前准备,服用螺内酯200~400mg/d,直至血压及血钾正常,约需1~2个月,此药的主要作用是阻断醛固酮与盐皮质激素受体的结合,待血压与血钾正常后渐减至维持量。此药耐受性好,副作用为皮疹、阳痿、乳房增大及上腹部不适。

腺瘤摘除后,血钾渐恢复正常。大部分患者(60%~89%)血压亦降至正常,其余患者高血压只需要一种或两种降压药即可控制。术后仍持续性高血压的原因是患者手术时年龄较大,术前高血压存在时间较长,已有血管病变或螺内酯试验已显示血压降低不满意者。

近年来通过腹腔镜做肾上腺肿瘤摘除,术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要求术者有较丰富的经验与技巧。

2.药物治疗 手术禁忌者可服用螺内酯治疗,200~400mg/d 4~6周,渐减至维持量。通常血钾恢复正常较快,而血压往往要数周以上才逐渐下降。长期服用螺内酯75~100mg/d可维持血压正常,若出现药物副作用为乳腺发育,月经失调等,可改用氨苯蝶啶或阿米洛利。药物治疗同时应予低钠饮食。

降压药除螺内酯外,还可用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等,亦可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刺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地塞米松1~2mg/d,可治疗糖皮质激素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一般应用3~4周后症状缓解,血钾上升,有时血压较难恢复正常,可加用钙通道阻滞剂。

诊断依据

筛查对象


注意事项

1. 尽量将血钾纠正至正常范围

2. 维持正常钠盐摄入

3. 停用对ARR影响较大药物至少4周:包括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保钾利尿剂、排钾利尿剂,ACEI、ARB、CCB及甘草提炼物


首页 我找医生 就医服务 消息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