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多见于青少年,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
强制性脊柱炎 玛丽-斯特伦佩尔病 poker back 强脊炎 强直性脊椎炎 强制性脊椎炎 rheumatoid spondylitis 强直脊柱炎 Marie-strümpell病 强脊
qiangzhixingjizhuyan
全身
活动后腰背痛减轻,强直性脊柱炎家族史,骶髂部不适,下腰痛,腰背痛>3个月,骶髂部疼痛,骶髂部发僵,非对称性下肢大关节痛,髋关节痛,足跟痛,足掌部痛,束带状胸痛,HLA-B27阳性,椎体方形变,方形椎,竹节样脊柱,骶髂关节炎
男性
药物康复疗法 手术 功能评定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结膜炎 骨质疏松 继发性虹膜炎 病理性骨折 NEC
是
否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中轴骨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常发生椎间盘纤维环及其附近韧带钙化和骨性强直,也可侵犯髋关节。目前公认本病属于结缔组织的血清阴性病变,借此与类风湿关节炎相鉴别。本病好发于青年,男性多于女性,两者比例约为10∶1。
病因尚不清楚。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有相关。组织相容性测定显示AS患者中88%~96%可以测到HLA-B27。强直性脊柱炎在家族和种族中的发病率的研究表明,遗传是一个发病因素。但HLA-B27阴性的患者中也有AS患者,说明有其他因素参与疾病的发病。
原发病变在肌腱及关节囊的骨附着处,呈慢性、侵蚀破坏性炎症,韧带骨化属继发性修复性病变。
一般病变始发于骶髂关节,逐步沿脊柱向上延伸,直至全脊柱融合强直。这种自下而上的类型称Marie-Strümpell病。病变可停止在任何阶段或部位,也可同时向下蔓延,波及双髋,但很少累及膝关节和上肢关节。偶有病变始于颈椎,逐渐向下延伸者,此类型称Bechterew病,预后较差,易累及神经发生上肢瘫痪、呼吸困难。
骨化是由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化生所致。关节软骨破坏后,关节间隙消失,最后骨性强直。椎间隙融合则是由于椎间盘纤维环骨化而成。黄韧带、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骨化较多。
此外,跟骨下部、耻骨、坐骨、髋骨、股骨大转子和肩胛骨的肌腱和韧带起止点无骨膜处可有浅表破坏,邻近松质骨有硬化和增生。
本病好发年龄在16~30岁,50岁以后极少发病,男性约占90%。
1.症状 开始多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腰痛和骶髂部疼痛,伴僵硬感,可向臀部和大腿放射,休息后缓解。晨起脊柱僵硬,适当活动后可略缓解以后症状逐渐向上发展,胸背疼痛,胸肋关节僵硬,呼吸扩张度减少。坐骨结节、胸骨、胫骨结节和跟骨底部也可有疼痛。随着病变的发展,脊柱活动逐渐受限,直至强直。患者常以躯干及髋关节屈曲方式来缓解疼痛,约10%的患者最终可强直于驼背及关节屈曲位,严重者无法平视前方。病变甚至可累及颞下颌关节,使张口困难。约25%的患者在45岁左右出现双髋强直。
2.体征 早期在骶髂关节处有深压痛,同时由于胸肋关节受累,测量胸围的呼吸差可减小(正常值6~8cm)。测量脊柱或髋关节的活动度可发现减小,甚至消失。典型的体态是胸椎后凸,完全骨性强直,头部前伸,侧视时必须转动全身(图1)。髋关节受累时可呈摇摆步态。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HLA-B27阳性率很高,为90%左右。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ESR)加快,C反应蛋白(CRP)升高,类风湿因子(RF)大部分为阴性。
(2)X线表现:特征性表现是骶髂关节病变和椎间隙边缘处的骨桥样韧带骨赘。早期骶髂关节因缺钙和骨质吸收而出现不规则的关节间隙假性增宽。关节边缘不平,呈锯齿状,软骨下骨斑点状硬化,以后关节面逐渐模糊,关节间隙变窄,直至完全融合。脊柱常因椎间隙、椎间关节囊和各个韧带的骨化而强直,晚期形似“竹节样”,这种改变以T10~L2较常见。因骨质疏松而呈磨砂玻璃样的椎体在胸椎可有楔形变,在腰椎可呈上、下面凹陷的“鱼椎”。耻骨联合、胸骨柄一体联合处的软骨及肌腱的骨盆附着处也常骨化。骶髂关节CT、MRI等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有较大帮助。
图1 强直性脊柱炎
早期诊断可参照下述1984年修订的纽约诊断标准:
1.临床标准
(1)下腰痛持续至少3个月,活动后可缓解。
(2)腰椎在垂直和水平方向活动受限。
(3)胸廓活动度较同年龄、性别的正常人减少。
2.骶髂关节X线改变分期
0级:骶髂关节正常。
Ⅰ级:可疑或极轻微的骶髂关节炎。
Ⅱ级:轻度骶髂关节炎(关节边缘模糊,近关节区域硬化,关节间隙轻度变窄)。
Ⅲ级:中度骶髂关节炎(关节边缘明显模糊,近关节区域硬化,关节间隙明显变窄,骨质破坏明显)。
Ⅳ级:骶髂关节融合或完全强直,伴或不伴硬化。
确诊标准:具备单侧Ⅲ~Ⅳ级或双侧Ⅱ~Ⅲ级骶髂关节炎,加上临床标准3条中至少1条可确诊AS。
鉴别诊断1.AS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原型,在诊断AS时必须排除其他与骶髂关节炎相关联的脊柱关节病,如银屑病关节炎(PsA)、结核Reiter综合征(RS)等。
2.AS与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两个独立疾病的主要区别是:
(1)AS在男性多发而RA女性居多。
(2)AS始发于骶髂关节,RA则由手和足发病。
(3)AS可累及全脊柱,RA只侵犯颈椎。
(4)外周关节炎在AS为少数关节发病,且以下肢关节为主;在RA则为多关节、对称性和四肢大小关节均可发病。
(5)AS无类风湿结节。
(6)AS的RF阴性居多。
(7)AS以HLA-B27阳性居多,而RA可能与HLA-DR4相关。
治疗与预后本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多数患者有背痛、髋痛。病情反复发作、渐进性加重。45岁以后病情进展可停止,但仅有部分因脊柱和关节的强直而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1.一般治疗 在疾病发作间歇期,应鼓励患者适当锻炼,睡硬板床,用低枕,防止脊柱畸形。
2.理疗 对缓解症状,改善病情有一定帮助。
3.药物治疗 如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改善病情的药物。
4.外科治疗 对有严重驼背畸形而影响平视者,可行脊柱的截骨矫形术。对少数有椎管狭窄的病例可行椎管减压术。髋关节受累而强直时,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早期以药物治疗为主,晚期脊柱或髋、膝等大关节发生强直或严重畸形时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
非手术治疗
患者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定期的疾病知识宣教
姿势与体位:日常活动中保持最大功能位姿势
功能锻炼:规律地体育锻炼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对疼痛、炎性关节或软组织给予必要的物理治疗
活动期间注意休息,摄入富含钙、维生素及营养的膳食,多吃水果。需戒烟、戒酒
目的是矫正畸形,改善功能,缓解疼痛
掌握手术适应证,做好术前准备,根据病情可选择脊柱截骨术、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等
康复重点在于提高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控制疼痛、提高运动感觉的协调能力。提倡早期、积极的主动训练
可迅速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和晨僵、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及增加活动范围,可作为早期或晚期症状治疗的一线药物。处方时需权衡心血管、胃肠道及肾功能损伤的风险
可改善外周关节的疼痛、肿胀、晨僵,并可降低血清IgA水平和其他活动性实验室指标,但对中轴症状疗效欠佳。起效较慢,可与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应用
糖皮质激素
不能阻止病情进展,且不良反应大。顽固性肌腱端病和持续性滑膜炎可能对局部糖皮质激素反应好
生物制剂
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阻止疾病进展的作用,常用TNF-α抑制剂,主要包括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用药前应进行结核、肝炎筛查,除外活动性感染和肿瘤,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术后用药
镇痛、预防DVT;术后在内科医生协助下尽快恢复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
活动期患者可见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和轻度贫血。类风湿因子阴性和免疫球蛋白轻度升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阳性率约达90%,但无诊断特异性
X线检查
早期骶髂关节骨质疏松,关节边缘呈虫蛀状改变,间隙不规则增宽,软骨下有硬化致密改变;以后关节面渐趋模糊,间隙逐渐变窄,直至关节完全融合
脊柱的X线片表现有椎体骨质疏松和方形变,椎小关节模糊,椎旁韧带钙化及骨桥形成,晚期可呈“竹节样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