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强度随时间变化。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

  • 别名:

    哮喘 支气管哮喘

  • 英文名:

    zhiqiguanxiaochuan

  • 发病部位:

    气道

  •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 症状:

    哮喘,呼气性呼吸困难,夜间憋气,发作性胸闷,接触刺激物后喘憋,喘憋,呼吸困难可自行缓解,发作性咳嗽,反复咳嗽,咳嗽发作

  • 多发人群:

    各个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

  • 治疗手段:

    雾化吸入治疗

  • 并发疾病:

    急性呼吸衰竭 肺部感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是否遗传:

  •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定义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产生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广泛性气道缩窄。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临床上表现反复发作性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规范治疗缓解。不积极治疗或治疗不当也可导致气道重塑,发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因此合理的防治至关重要。

全球约有1.6亿哮喘患者,各国患病率为1%~13%,我国的患病率为1%~4%。全国五大城市的资料显示13~14岁学生的哮喘发病率为3%~5%。一般认为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成人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约40%的患者有家族史。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此外近年来哮喘患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在发达国家尤为突出。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疾病早期,肉眼观察解剖学上很少有器质性病变。随着疾病发展病理学变化逐渐明显。肉眼可见肺膨胀,肺柔软疏松有弹性,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内含有黏稠痰液及黏液栓。支气管壁增厚,黏膜肿胀充血形成皱襞,黏液栓塞局部可出现肺不张。显微镜下可见气道上皮下有肥大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气道黏膜下组织水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内分泌物贮留,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纤毛上皮剥离,基底膜露出,杯状细胞增殖及支气管分泌物增加等病理改变。若哮喘长期反复发作,可发生气道重塑,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肌层肥厚,气道上皮细胞下纤维化等。

临床表现

1.症状  典型者表现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等;咳嗽变异型哮喘者仅表现为顽固性咳嗽。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药后或可自行缓解。许多患者多在夜间及清晨发作。不典型者可仅表现为胸闷和气憋。

2.体征  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呼气相延长,有广泛的哮鸣音。但轻度哮喘者可无哮鸣音,非常严重哮喘发作时,也可不出现哮鸣音。严重哮喘患者常出现心率增快、奇脉、胸腹反常运动和发绀。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 发作时可有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增高,但多不明显(很少>10%),如并发细菌性感染可有白细胞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痰液检查 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可见嗜酸性粒细胞退化形成的尖棱结晶(Charcort-Leyden结晶体)、黏液栓(Curschman螺旋体)和透明的哮喘珠(Laennec珠)。如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痰涂片革兰染色可见致病细菌,细菌培养有助于病原学诊断。

3.呼吸功能检查 哮喘发作时有关呼气流速的全部指标均显著下降,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呼气流量峰值(PEF)均降低,缓解期可逐渐恢复。如果应用有效的支气管扩张药也可使上述指标好转。此外许多哮喘患者的FEV1、PEF可呈现明显的昼夜波动,即夜间尤其是后半夜、清晨其FEV1、PEF下降,之后逐渐升高,下午4~6时达到最高值。发作时用力肺活量减少,残气量、功能残气量和肺总量增加,残气量占肺总量百分比增高,但缓解期上述指标可逐渐恢复正常,可与肺气肿相鉴别。

4.动脉血气分析 哮喘严重发作时可有缺氧,PaO2降低,由于过度通气可使PaCO2下降,pH上升,表现呼吸性碱中毒。如重症哮喘,病情进一步发展,气道阻塞严重,PaCO2由减低转为正常甚至升高,表现呼吸性酸中毒,提示呼吸肌疲劳。如缺氧明显,也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5.胸部X线检查 早期在哮喘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但在缓解期可恢复正常,这点与肺气肿患者不同。如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症浸润阴影。同时要注意是否存在肺不张、气胸或纵隔气肿等并发症。

6.特异性变应原检测 可用放射性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测定特异性IgE,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IgE可较正常人高2~6倍。在缓解期检查可据此判断变应原。


诊断与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的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acute exacerbation)、慢性持续期(chronic per-sistentperiod)和缓解期(relievable period)。①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②慢性持续期:每周均不同程度和(或)不同频度地出现哮喘症状。③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哮喘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应分为三个部分。

1.治疗前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包括新发生的哮喘患者和既往已诊断为哮喘而长时间未应用药物治疗者,见表1。

表1 治疗前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2.治疗期间哮喘控制水平的评估当患者已经处于规范化分级治疗期间,哮喘病情控制水平则应根据临床表现和目前每日治疗方案的级别综合判断。见表2。

表2 治疗期间哮喘控制水平分级

3.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哮喘急性发作时,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见表3、。

表3 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鉴别诊断

根据其典型发作症状,体征和既往发作史,哮喘诊断不难,有时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心源性哮喘 见于急性左心衰竭,多因左心室排血不足或左心房排血受阻引起肺静脉或毛细血管压力增高,液体从毛细血管渗漏到肺间质和肺泡,产生肺水肿。多表现为夜间突然出现气急、端坐呼吸、发绀、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刺激性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坐起后呼吸困难可缓解。患者常有夜间憋醒的病史。发作与哮喘相似。但前者多有基础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和主动脉瓣的病变,双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双肺底可闻及广泛的湿啰音,湿啰音部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查体心界向左扩大,心尖区可闻及奔马律和病理性杂音,心率增快,X线胸片示心脏增大、肺淤血、叶间裂增宽、可见Kerley B线,血液和痰液嗜酸性粒细胞不高,可与哮喘鉴别。急性左心衰竭者血中脑钠肽(BNP)水平常明显升高,常﹥500pq/ml,而哮喘发作时常<100pq/ml。若一时鉴别不清,可先用氨茶碱静脉注射,忌用吗啡和肾上腺素试验治疗。详见表4。

2.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COPD多见于中老年,多有重度吸烟史,长期咳嗽、咳痰伴喘息,可闻及哮鸣音,合并肺气肿者常主诉为气短,活动后加重,查体示桶状胸,叩诊过清音,肺下界下移,呼吸音普遍减弱。肺功能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与哮喘急性发作时肺过度充气不同,肺气肿者即使症状缓解肺功能仍不能恢复正常,即所谓气流受限为不完全可逆。肺气肿患者常有弥散功能降低,而支气管哮喘则极少会引起弥散功能降低,除非发生广泛痰栓。COPD每次急性发作与支气管感染有关,感染控制后症状缓解。秋冬加重,夏季缓解,与典型支气管哮喘病例不难区别。但与慢性哮喘及咳嗽变异型哮喘不易鉴别。某些病例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可以合并存在。但COPD患者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时其FEV1改善率常常<1 0%,无个人过敏史,血液和痰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高。两者对于β2激动剂、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有明显差别。详见表5。

表4 支气管哮喘与急性左心衰竭鉴别要点

表5 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病鉴别的要点

3.支气管肺癌 肺癌引起的哮喘样症状见于下列几种情况:①管腔阻塞,癌肿腔内生长可引起支气管狭窄,导致气道阻塞产生喘鸣或类似哮喘样的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喘鸣音,多局限于一个部位,而且吸气时更加明显;②类癌综合征,某些肿瘤生长过程中可产生5-羟色胺,引起支气管收缩,产生哮喘样的呼吸困难和颜面潮红;③淋巴管癌病、支气管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扩散,患者呼吸困难明显,肺部可闻及哮鸣音。以上表现易与支气管哮喘相混淆,但是支气管癌引起的哮喘样症状常无诱因,且发作性不明显,好发于吸烟的中老年男性,无过敏史,痰中带血,憋闷持续存在且进行性加重,应用平喘药无效,多次查痰可找到癌细胞,X线胸片、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可与哮喘鉴别。此外,还需要注意与其他引起气道阻塞的疾病如气管异物、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复发性多软骨炎等进行鉴别。

4.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包括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llergic broncho pulmonaryaspergillosis,简称ABPA)等。ABPA以反复哮喘发作为特征,中年起病,男女之比为1:2,临床表现与内源性哮喘相似,咳嗽常更突出,有些患者可咳出小痰栓和支气管管型,内含大量嗜酸细胞和(或)真菌菌丝,可有发热,咳出上述痰栓后喘息可缓解,体温下降。少数患者病前可有荨麻疹、紫癜、多发性关节炎。血中嗜酸粒细胞中度增高,血IgE水平升高和痰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多发于东南亚和我国南部,男多于女,好发年龄20~40岁,常见症状为剧烈咳嗽,阵咳之后伴有不同程度的气急和哮喘样发作,胸闷、气短、乏力、厌食、发热。本病的发生与丝虫感染和过敏有密切关系,微丝蚴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血中嗜酸粒细胞极度增多并伴有肺部为主的脏器浸润为其特征,可与哮喘鉴别。

此外还应注意与变态反应性肉芽肿,又称为ChuRg-Strauss综合征等鉴别,胸片或胸部CT显示为反复发生的一过性肺浸润影,中心性支气管扩张。

并发症

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长期反复发作者可合并呼吸道感染或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治疗哮喘的教育和管理

1.患者教育,并使哮喘患者在治疗中与医师建立伙伴关系。

预后

      哮喘的转归和预后因人而异,与正确的治疗方案关系重大。儿童哮喘通过积极而规范的治疗,临床控制率可达95%。轻症容易恢复,病情重、气道反应性增高明显,或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者不易控制。若伴发慢性支气管炎易发展成COPD、肺源性心脏病,预后不良。及时而足够疗程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对预防哮喘发展成不可逆性气道阻塞有积极意义。

处置建议

病情评估/分型

根据患者症状、活动能力和缓解药物等评估哮喘控制水平(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

转诊/住院

重度急性发作、轻中度急性发作治疗24小时疗效不佳,住院

治疗原则

长期药物治疗方案分为5级,控制药物以吸入糖皮质激素(ICS)为主。中、重度哮喘首选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
遵循评估-治疗-监测原则,治疗方案不能达到哮喘控制,应该升级方案。哮喘控制并维持至少3个月后,可降级治疗

紧急处理

急性发作期,去除诱因,吸氧、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解痉平喘,足量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

合并症治疗

积极治疗合并疾病,如变应性鼻炎、GERD等,避免使用ACEI类、NSAID类和β2受体阻滞剂

其他治疗

重症哮喘可考虑支气管镜下行支气管热成形术

用药建议

控制症状用药

包括ICS、ICS/LABA、LABA、白三烯调节剂、缓释茶碱、色甘酸钠
抗炎药物以ICS为主

缓解药物

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用于缓解症状
包括速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全身糖皮质激素、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茶碱

其他药物

抗组胺药物、酮替芬

免疫治疗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抗IgE单克隆抗体等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急性发作期治疗

中重度急性发作,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龙 30-50mg,每日一次,5-7天。不推荐地塞米松
快速解痉平喘: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和/或抗胆碱能药物、茶碱

难治性哮喘

上述治疗基础上,可选择抗IgE单克隆抗体、氨甲蝶呤、环孢素A、免疫球蛋白、氨苯砜、秋水仙碱、羟氯喹、小剂量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

检查建议

肺功能检查

肺通气功能和支气管舒张试验、峰流速(PEF)日变异率、支气管激发试验

过敏原检查

过敏原皮试、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

气道炎症检查

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呼出气一氧化氮

其他检查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和计数、血清总IgE、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均反应机体过敏状态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多无异常,用于鉴别诊断

患者指导

危险因素控制

避免或减少接触室内外过敏原、环境污染、烟雾、药物等危险因素
戒烟、避免职业性过敏原接触、避免呼吸道感染

随诊

缓解期每1-3个月随访1次,患者记录哮喘日记(每日症状、每日2次PEF值)和每4周1次的哮喘控制测试(ACT)
急性发作后每2-4周随访1次

用药指导

吸入ICS后需漱口,避免局部不良反应

健康教育

对哮喘患者、家属进行哮喘知识教育,学习自我监测病情变化,正确使用吸入装置,掌握峰流速仪使用方法

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

1. 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2.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

3. 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2、3、4条者或4、5条者可诊断


首页 我找医生 就医服务 消息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