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为外感风热,猝然发病,且有明显红肿热痛的眼病,故名暴风客热。最早见于《银海精微》。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结膜炎。
本病为外感风热,猝然发病,且有明显红肿热痛的眼病,故名暴风客热。最早见于《银海精微》。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结膜炎。
病因病机多因风热之邪外袭,客于内热阳盛之人,内外合邪,风热相搏,上攻于目,故猝然发病。
辩证分型暴风客热,症见胞睑红肿,白睛暴赤,热泪如汤,羞明隐涩。如风重于热,兼头痛鼻塞,恶寒发热,脉浮数,舌苔薄白;如热重于风,则眼珠剧痛,白睛浮壅,高于风轮,眵泪胶粘,口渴烦躁,便秘溺黄,脉象数实,舌苔黄腻。
治则
疏风清热,祛毒明目。
诊断要点
1、本病发病急,自觉眼突然红肿痒痛,眼眵多,热泪如汤,白睛红肿,血丝显露,甚至胞睑肿胀。
2、假膜性结膜炎以睑结膜、弯窿部结膜表面形成灰白色不透明假膜为特点,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过敏性结膜炎是因致敏物质,如动物蛋白质、花粉、昆虫、食物、药物等引起眼部变态反应性结膜炎,以眼痒刺痛,眼睑浮肿、结膜水肿为主要症状,分泌物稀。淋病性结膜炎为一种接触感染,见于成年者因淋病性尿道炎传染,以男性为多;见于新生儿者因母体淋病性阴道炎之分泌物污染。起病急骤,眼睑及结膜高度水肿,红赤,有多量黄白色脓液从结膜囊排出;每因合并角膜病变而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3、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时,结膜囊分泌物涂片可找到肺炎双球菌、柯一魏氏杆菌、葡萄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假膜性结膜炎时,分泌物涂片可找到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杆一魏氏杆菌及某些病毒。淋病性结膜炎,在分泌物涂片和结膜刮片可见上皮细胞内外聚集成对的革兰氏阴性(红色)的奈瑟氏淋病双球菌。
处方
处方:睛明、太阳;风重于热加风池,热重于风,加合谷、鱼际。
方义:睛明位于内眦,属膀胱经又为足三阳之交会,是疏风清热,泄目睛邪毒之主穴;太阳泻血,泄热败毒,亦为治目赤的要穴;故《玉龙歌》云“两眼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如风重于热,加风池以加强驱风解热作用;如热重于风,加合谷与肺经之荥鱼际,以泻肺胃之积热。
治法
太阳、鱼际均以三棱针刺血;晴明向鼻侧浅刺3分~5分,施轻泻法(即小幅度提插捻转),余穴用泻法。
临床表现多骤然发病,患眼胞睑红肿,白睛红赤,羞明多泪,或眵泪胶粘,甚则赤痛较重,白睛浮肿,可见灰白色伪膜附着,拭去复生。全身多兼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口渴,溲赤便秘等。如不即治或治之不当,每易发生星点翳障等。
辨证论治应根据本病特点,结合整体,分清风重或热重,或风热并重之不同。
内治
1、风重于热
主证:胞睑肿胀,白睛红赤,痒痛兼作,粟粒丛生,羞明多泪。全身多伴有头痛鼻塞,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
证候分析:胞睑肿胀,白睛红赤,痒痛兼作,粟粒丛生,羞明多眵者,乃风邪作祟之表现。因主要为风邪外袭,内热不重,故全身症有头痛鼻塞,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
治法:疏风解表,兼以清热。
方药:羌活胜风汤加减。本方是以祛风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其中以柴胡、荆芥、防风、前胡、羌活、独活、薄荷等七味祛散风邪;川芎、白芷可散邪通络活血;白术、甘草、枳壳调脾胃,以助升发之气;黄芩可清上焦热,而桔梗可引药上行,并开肺气。如风邪不盛,可去羌活、独活。
2、热重于风
主证:白睛浮肿,赤痛较重,胞睑红肿,眵多胶结,重者可见灰白色伪膜附着,热泪如汤,怕热畏光。全身并见口渴溺黄,苔黄脉数等。甚则可有大便秘结,烦躁不宁。
证候分析:火热之邪侵扰于上,兼心肺素有积热,故而局部与全身症状均以实热之症为主,如胞睑及白睛红肿,眵泪胶结,怕热羞明,及口渴溺黄,大便秘结,烦躁不安,脉数苔黄等,皆是热重之象。
治法:清热泻火,兼以疏风。
方药:泻肺饮加减。石膏、黄芩、桑白皮清热泻肺;栀子、连翘、木通、甘草清心导赤;羌活、防风、荆芥、白芷祛风散邪;赤芍活血止痛。加枳壳可行气导滞;,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芒硝泻火通腑。
3、风热并重
主证:白睛赤肿,疼痛而痒,恶热畏光,泪多眵结。全身症有头痛鼻塞,恶寒发热,便秘溲赤,口渴思饮,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证候分析:患者平素内热较重,而复感风热之邪,表里交攻,故局部及全身表现风热并重之征。
治法:祛风清热,表里双解。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方中主要以荆芥、防风、薄荷、麻黄疏风解表;大黄、芒硝、滑石、甘草通二便,泻里热;栀子、黄芩、连翘、石膏、桔梗清热泻火,解肺胃之热;再配当归、白芍、川芎、白术和血理脾,使全方祛风而不伤表,泻热而不伤里,收到表里双解之功。临证应用当根据恶寒发热之轻重,便秘溲赤之程度加减化裁。
外治
1、黄连西瓜霜眼药水,熊胆眼药水或10%一50%千里光眼药水滴眼。
2、胆汁二连膏涂眼。
3、针刺疗法
可针刺合谷、曲池、攒竹、丝竹空、睛明、瞳子体等穴。
点刺眉弓、眉尖、耳尖、太阳放血。
一、骤然发病,胞睑红肿,白睛红赤,甚则白睛赤肿隆起,多眵。治不及时,可致黑睛边缘生翳。
二睑内面红赤,粟粒丛生。
三、患眼沙涩,灼痛,刺痒,畏光,眵泪胶粘。可伴恶寒发热,鼻流涕等症。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瞳神紧小、绿风内障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