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喑,指声音不扬,甚或失音的一种病证。《内经》称无音或者喑,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乱,……搏阴则为喑”。至明·《医学纲目》始有本病名,并与中风失语之舌喑加以区别。
喉喑,指声音不扬,甚或失音的一种病证。《内经》称无音或者喑,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乱,……搏阴则为喑”。至明·《医学纲目》始有本病名,并与中风失语之舌喑加以区别。
病因本病症之病因病机,可因风寒外感,肺气失宣,会厌开合不利,而致卒然声嗄;亦可因寒邪化火或外感风热,热伤肺气,火灼肺伤而致清肃失职,声道燥涩造成声音嘶哑乃至失音者。亦可因七情过极,气机逆乱,声道不利,或颈部手术络脉损伤所致”。
症状1、外邪闭肺症状
症见突然嘶哑或失音,咽喉部灼热微痛。如为风寒,则兼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脉浮紧,苔薄白;如为风热,发热恶风,咳嗽痰黄,口渴引饮,脉浮数,苔薄黄;如热盛,则喉痛增剧,壮热口臭,咯痰黄稠,腹胀,便秘尿赤,脉洪大而数,舌红,苔黄厚。
2、气逆郁闭症状
始因情志抑郁愤怒,继则声哑不出,并伴有胸闷叹息,心烦易怒,气逆上冲,夜寐不宁,或咽部似有物梗阻,脉细弱,苔薄白。
3、肺肾阴虚症状
声音低沉费力,语气无力不能接续,常有清噪动作,口咽干燥,脉象细数,舌红少苔。
4、络脉损伤症状
多于颈部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或声音不出,严重者伴见吞咽困难,咽喉感觉迟钝。
一、外邪闭肺治疗
1、治则:疏风泄热,解毒利喉。
2、处方:天突、廉泉;风寒加孔最,风热加合谷,热盛加鱼际、内庭。
3、方义:天突、廉泉均位于病所。天突能利喉开音;廉泉又名舌本,可疏调舌本部气机。如因风寒所致,加肺经之郄孔最,祛在表之邪,宣调肺气;如为风热所致,加大肠之原合谷,大肠与肺互为表里,可清肺中风热,使肺金得鸣;如毒热过盛,则取手太阴之荥鱼际,足阳明之荥内庭,泄肺胃之积热。
4、治法:鱼际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均用泻法。
二、气逆郁闭治疗
1、治则:疏肝降逆,开郁利咽。
2、处方:太冲、侠溪、内关、天突、天鼎。
3、方义:取太冲、侠溪,旨在平肝疏气,使肝胆之气得降;内关可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天突、天鼎,有利咽开音之效。本组穴位乃标本同治。
4、治法:均用泻法,太冲、侠溪、内关之刺激宜强。
三、肺肾阴虚治疗
1、治则:补益肺肾,滋润咽喉。
2、处方:肺俞、膏肓、肾俞、太溪、天突、天鼎。
3、方义:本型为肺肾之阴液亏虚,喉咙失润,声道失濡所致。取肺俞、膏肓、肾俞可补肺益肾,滋水养液以治其本;肾经循喉咙,夹舌本,故复配足少阴之俞、原穴太溪,滋阴润喉;天突、天鼎为利咽开音之效穴,取此属治标之举。
4、治法:天突、天鼎平补平泻,余穴用中等刺激补法。
四、络脉损伤治疗
1、治则:疏经通络,润喉开音。
2、处方:扶突、太溪、合谷、天突、天鼎。
3、方义:声道络脉受损,经脉枯萎,气机失利而致声嘶失音。取扶突,意在荣阳明之脉,恢复其束骨而利机关之功,太溪滋肾阴,润喉咙;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其通经活络,开噤利咽之力甚强。天突、天鼎,利咽开音。
4、治法:太溪、合谷用强刺激补法,余穴以中等强度刺激,施以补法,并可配合艾条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