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俗称“伤风”,临床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发病率高,全年均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本病属西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俗称“伤风”,临床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发病率高,全年均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本病属西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病理病因主要为感受风寒与风热之邪。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卫外不固,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风邪乘虚侵袭而发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肺为五脏之华盖,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外邪自皮毛、口鼻而入,客于肺卫,引起腠理开合失常,卫阳被遏,肺气失宣。
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在感冒过程中,极易引起挟痰、挟滞、挟惊的证候。
临床表现由于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及病变部位的不同,病情的缓急、轻重程度也不同。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则较重。
一、一般类型上感
1、症状: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等,多于3~4天内自然痊愈;全身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续存在,多为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0C~400C,热程2~3天至1周左右,起病1~2天可因高热引起惊厥。年长儿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轻,可仅轻度发热。
2、体征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肠道病毒感染者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二、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为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好发于春夏季,散发或发生小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消化道症状。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球结合膜出血;颈及耳后淋巴结增大。病程1~2周。
三、并发症
以婴幼儿多见,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年长儿若患A组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
1、风寒束表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外感风寒,客于肌表,邪正交争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肺开窍于鼻,咽喉为肺气通道,寒邪外束,肺气不宣,窍道不利,则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寒未化热,故口不渴。脉浮主表,紧主寒束。
2、风热袭表症状: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红,或目赤流泪,烦热口渴,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浮数。
征候分析:感冒风热,邪郁卫表,邪热郁甚则发热重而恶寒轻。热主开泄,故常有汗。头为诸阳之会,邪郁阳经故头痛。邪热上熏咽喉侧咽红。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之象。
3、外寒内热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面白鼻塞,咽红肿痛,乳蛾掀红,口渴欲饮,舌质偏红,舌苔白,脉浮滑数。
证候分析:外寒内热为小儿感冒的一个阶段,即初感风寒之邪,束于肌表,未能得以及时疏解,邪郁渐见化热,但风寒之邪仍束于表,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面白。内热渐成,则见咽红肿痛,口渴饮冷,舌质偏红,脉浮滑数。
在感冒过程中,可挟痰、挟滞、挟惊。挟痰时,可见喉间痰多,甚则气急痰鸣;挟滞时,兼有腹胀暖气,甚则呕吐、腹泻、舌苔厚腻;挟惊时,均有明显高热,出现抽搐神昏,目珠上窜,热退搐止。
分型治疗1、风寒束表治则: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主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加减:头痛明显,加葛根10克、白芷10克;咳嗽痰多,加杏仁10克、象贝10克;发热不退,加淡豆鼓10克、苏叶10克。
主方分析:本方发散风寒,疏解表邪,是治疗风寒感冒的代表方。方中荆芥、防风辛温解表,羌活、独活发汗驱邪,柴胡和解透邪,薄荷芳香宣透,前胡、桔梗宣肺止咳利咽,川芎活血祛风,权壳疏理气机。
处方举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羌活10克 柴胡6克 前胡10克 薄荷6克(后下)生姜3片 杏仁1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2、风热袭表治则: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主方:银翘散加减。
加减:壮热不退,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15克;
头痛而胀,加蔓荆子10克、菊花10克;咳嗽痰多,加杏仁10克、象贝10克;咽红目赤,加板蓝根30克、贯众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为本方之主药,辅以竹叶清热,薄荷、淡豆鼓、荆芥辛凉解表,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喉,而芦根则清热生津。
处方举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淡豆豉10克 荆芥10克 薄荷 6克(后下)牛蒡子 10克 前胡 6克板蓝根30克 桔梗3克 甘草6克
3、外寒内热治则:解表祛风,清热利咽。
主方:柴葛解肌汤加减。
加减:汗出不畅,加荆芥10克、苏叶10克;咳嗽痰黄,加桑白皮10克、鱼腥草30克;咽红肿痛,加牛蒡子10克、板蓝根30克;大便秘结,加全瓜萎10克、火麻仁10克。
主方分析:本方治外感发热,表寒未解,里热已盛。柴胡、葛根解肌清热,为方之主药,辅以羌活、白芷解表止痛,黄芩、生石膏清肺之热,桔梗利咽化痰,芍药、甘草和营泄热。
处方举例:
柴胡6克 葛根10克 羌活10克 白芷6克生石膏30克 黄芩10克 板蓝根30克 薄荷6克(后下)桔梗3克 甘草6克
感冒过程中,挟痰者可加用半贝丸,挟滞者加用保和九,挟惊者加用琥珀抱龙丸、紫雪丹。小儿感冒以风热袭表最为多见,对高热不退者,柴胡、生石膏、寒水石有较好效果。由于多数小儿感冒为病毒感染引起,因此荆芥、防风、板蓝根、蒲公英、贯众均为常选药物。治感冒的汤剂,每日煎出的药量应增大,每日服3~4次则效果更明显。
中成药1、川芎茶调冲剂:每日2次,每次1包,饭后用温开水冲服。适用于风寒感冒。
2、感冒退热冲剂:每日3次,每次1包,开水冲服。适用于风热感冒。
3、柴胡注射液:每日2次,每次2毫升,肌内注射,有良好的退热作用。
简便方1、苏叶10克,蒲公英15克,生姜两片,水煎服。适用于风寒感冒。
2、羌活10克,板蓝根30克,水煎服。适用于风热感冒。
3、葱1根(连葱白),加人奶50~60毫升,隔水蒸,分两次服。用于婴儿感冒。
病毒感染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可明确病原,近年来免疫荧光、免疫酶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做出早期诊断。
细菌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行咽拭子培养可发现致病菌。链球菌引起者于感染2~3周后ASO滴度可增高。
1、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
2、患病期间,饮食清淡并富有营养,多饮水。居室空气要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
3、若伴细菌感染时,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预防1、注意体格锻炼,多做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2、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尤其气温骤变时。勿长期衣着过暖。
3、冬春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感染。
护理患病期间,多饮开水,给予易消化食物。高热患儿及时物理降温。做好口腔护理。
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为主,可伴呕吐、腹泻。婴幼儿发热较高,可出现高热惊厥。
2、时均有,多见于冬春两季,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4、全身症状较严重,呈流行趋势者为流行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