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黄,以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粘膜、巩膜发黄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粘膜、巩膜发黄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西医学称胎黄为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一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它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前后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则为病理性黄疸。延迟喂养、呕吐、寒冷、缺氧、胎粪排出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症、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败血症等可造成病理性黄疸。
本症多因母体胎孕之时,湿热熏蒸于胞胎,或产后感受湿热邪毒而致。轻者可不治而愈,重者因邪毒内陷心包,扰乱神明,可致昏迷、抽搐,甚至阳气暴脱而致死亡。
我国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胎疸候》中对胎疸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提出其病因为“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症状为“至生下小儿体皆黄”.历代医家对此证的辨证认识不断提高。如《小儿药证直诀。黄相似》指出胎黄“若淡黄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而《婴童百问》则在治疗方面提出茵陈汤等处方,较以往有了进一步充实。
建国以来各地儿科工作者在应用中医治疗黄疸的理法方药基础上,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其中对新生儿溶血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丰富的经验,并在应用中药预防新生儿溶血症方面有所突破,对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治疗也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对胎黄的证治内容与给药途径,使中医中药在防治新生儿疾病的领域中扩大了应用。
病症胎黄以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出现黄疽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疽”。胎黄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生理性胎黄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疽,3周后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均为病理性黄疸。
我国早在隋代对胎黄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建国以来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胎黄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在应用中药治疗与预防病理性胎黄方面均取得重要的进展。
西医学称胎黄为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畸形、胆汁瘀阻、肝细胞性黄疸等。
病因病机形成病理性胎黄的病因很多,主要为胎禀湿蕴,由于孕母素蕴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所致。若孕母体弱多病,气血素亏,可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湿浊内生;或生后为湿邪所侵,湿从寒化,寒湿阻滞。
还有小儿禀赋不足,脉络阻滞,或湿热蕴结肝经日久,气血郁阻,均可以形成本病。
胎黄的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其发病机理主要为脾胃湿热、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久则气滞瘀积。因病因、病程、体质的差异,证候有湿热郁蒸、寒湿阻滞、气滞瘀积的区别。湿热郁蒸者,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如橘皮。热毒炽盛,黄疽可迅速加深,而湿热化火,邪陷厥阴,则会出现神昏、抽搐之险象。若正气不支,气阳虚衰,可成虚脱危证。寒湿阻滞者,寒为阴邪,故黄色晦暗。气滞瘀积因气机不畅,肝胆失常,络脉瘀积而致,其黄色晦暗,伴肚腹胀满,右胁下结为痞块。
此外,尚有因先天缺陷,胆道不通,胆液不能疏泄,横溢肌肤而发黄。
新生儿黄疸【概述】
新生儿黄疽是指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与胎孕等因素有关。凡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疽,于10~14天内消退,若是早产儿可延迟到第3周才消退,其他情况一般良好,此为生理性黄疽,若7~10天后,黄色未退或加重,或兼见其他症状,则需进一步诊疗。本病中医称“胎黄”、“胎疸”等。
【病因病理】
新生儿黄疸为病,或由于孕母感受湿邪,郁而化热,湿热熏蒸,传入胎儿,或寒湿阻滞,遗于胎儿,或湿热蕴郁,瘀阻内积,郁结于里,均导致胎儿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熏蒸肝胆,胆失条达,以致胆液外泄,而发为此病。
【诊断要点】
1、正常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
2、足月儿出生第3~4天血清胆红素达高峰值(平均103μmol/L),继则在2天内较快下降,此为生理性黄疸。若持续上升,应考虑病理性黄疸。
3、诊断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肝炎,巨细胞包涵体病,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胎黄以皮肤、面目发黄为主证,辨证首先要区别其性质,以黄疽出现的时间、程度、消退情况,结合全身症状以区别属生理性胎黄还是病理性胎黄。其次辨别胎黄的阴阳属性,凡黄疽色泽鲜明如橘,烦躁多啼,门渴喜饮,舌红苔黄腻,属阳黄;黄疽色泽晦暗,久久不退,神疲肢凉,腹胀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苔薄,则属阴黄。
治疗原则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不需治疗。病理性黄疸治疗以利湿退黄为基本法则。根据阳黄与阴黄的不同,分别治以清热利湿退黄和温中化湿退黄。气滞瘀积证以化瘀消积为主。由于初生儿脾胃薄弱,故治疗过程中尚须顾护后天脾胃之气,不可过用苦寒之剂,以防苦寒败胃,克伐正气。
分证论治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分析:此为阳黄证。湿热之邪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故面目皆黄;热为阳邪,故黄疸色泽鲜明;热甚于内.故门渴唇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退黄,佐以泽泻、车前子利尿化湿,黄芩、金钱草清热解毒。
热重加虎杖、龙胆草清热泻火;湿重加猪苓、茯苓、滑石渗湿利水;呕吐加半夏、竹茹和中止呕;腹胀加厚朴、枳实行气消痞。
若黄疸动风,见神昏、嗜睡、抽搐,治宜平肝熄风,利湿退黄,方选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粉(另冲)、钩藤、天麻、茵陈、生大黄(后下)、车前子、石决明、川牛膝、僵蚕、栀子、黄芩等。
黄疸虚脱,见黄疸迅速加重,伴面色苍黄、浮肿、气促、神昏、四肢厥冷、胸腹欠温,治宜大补元气,温阳固脱,方选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附子、干姜、五味子、麦冬、茵陈、金钱草。
2、寒温阻滞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持久不退,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纳呆,大便溏薄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
分析:寒属阴邪,湿性粘滞,寒湿内阻,肝胆疏泄失常,故黄疸晦暗,持久不退;寒湿中阻,脾阳不振,故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腻为寒湿之象。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常用药:茵陈蒿利胆退黄,干姜、白术、甘草温中燥湿,佐以党参益气健脾,薏苡仁、茯苓健脾渗湿。
寒盛加附片温阳;肝脾肿大,络脉瘀阻加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食少纳呆加神曲、砂仁行气醒脾。
3、气滞瘀积
证候: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晦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分析:气滞血瘀,肝胆疏泄不畅,故黄色晦暗无华。瘀血内阻故右胁下结成痞块,质硬。血瘀内阻,血不循经,故见衄血、瘀斑。
治法:化瘀消积。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壳、桃仁、当归、赤芍、丹参行气化瘀。
大便于结加大黄通腑;皮肤瘀斑、便血加丹皮、仙鹤草活血止血;腹胀加木香、香橼皮理气;胁下痞块质硬加穿山甲片、广虫活血化瘀。
其他疗法一、中成药剂
茵栀黄注射液每次40—50mL,加等量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日1次。用于湿热郁蒸证。
二、外治疗法
黄柏30g。煎水去渣,水温适宜时,让患儿浸浴,反复擦洗10分钟。1日1-2次。
三、推拿疗法
胆红素脑病后遗症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者,可用推拿疗法,每日或隔日1次。方法:在瘫痪肢体上以滚法来回滚5—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局部可用搓法搓热,并在相应的脊柱部位搓滚5—10分钟。
偏方小结偏方一:
人参10克煎水,山药50克去皮切块,红枣10枚洗净,猪瘦肉50克切成末,小米100克淘净,一同入锅熬煮成粥,日服一剂。此方具有益气养血、悦色丰肌之功效,适用于脾弱血虚、元气不足引起的面色暗黄。
偏方二:
番茄、黄瓜、柠檬、鲜玫瑰花瓣各适量,洗净后合在一起榨压取汁,再加入蜂蜜,不拘时间随时饮用。番茄、黄瓜富含维生素C和谷胱甘肽(有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组成的一种肽,对活化人体的某些生物酶和对生物学上的氧化还原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柠檬富含柠檬酸,常饮此汁可促进皮肤代谢,消除色素沉着,使肌肤变得细腻白嫩。此方对代谢功能紊乱引起的面色暗黄较为有效。
偏方三:
人参10克洗净,银耳25克泡发后择洗好,鸡蛋1个煮熟去皮,三味一同放入水中以文火熬煮2小时,凉后调入蜂蜜食用。人参、银耳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C和皂苷类等营养成份,经常食用可促进皮下毛细血管畅通,抑制色素沉着,使面色变得白嫩红润。此方对机能性失调引起的面色暗黄较为适用。
偏方四:
酸枣仁30克,桂圆肉15克,红糖10克,粳米100克。前两味洗净,切成小粒,一同入锅,加粳米(淘洗干净)和1000克清水熬煮成粥,出锅前调入红糖,早晚食用。此方具有补益心脾、安神润肤之功效,适用于心脾气血不足导致的肌肤干燥、面色萎黄。
注意观察胎黄患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和治疗。
新生儿黄疸辨证论治【概述】
新生儿黄疽是指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与胎孕等因素有关。凡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疽,于10~14天内消退,若是早产儿可延迟到第3周才消退,其他情况一般良好,此为生理性黄疽,若7~10天后,黄色未退或加重,或兼见其他症状,则需进一步诊疗。本病中医称“胎黄”、“胎疸”等。
【辩证分型】
1、湿热发黄症状:全身皮肤、面目发黄,色较鲜明,并见发热,烦躁,啼哭不安,口渴,尿少色黄,呕吐,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蕴,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侵入肤表,下注膀胱,故见身、目、尿俱黄。湿热蕴结肠胃,则便秘。邪热炽盛,故见发热烦躁。湿热内阻,脾胃不和,可见呕吐。看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2、寒湿发黄症状:身、目、尿俱黄,日久不退,黄色晦暗,面色欠华,不思乳食,纳少腹胀,食后易吐,大便稀薄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腻,脉细缓。
证候分析: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不振,寒湿阻滞,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故见身、目、尿俱黄,颜色晦暗。湿从寒化,脾胃虚弱,气阳不振,故不思乳食,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腻,为寒湿之象。
3、瘀积发黄症状:身、目、尿俱黄,黄色较深且晦暗,逐渐加重,纳少易吐,腹部膨隆,大便搪,色如陶土,时伴腹痛,皮肤有瘀斑,兼见衄血,指纹紫滞,舌暗红或微紫,苔黄,脉细涩。
证候分析:湿热瘀滞,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故见身、目、尿俱黄,颜色紫暗。胆汁不循常道而横溢肌肤,故大便如陶土样。气机郁滞,血脉不通,久则瘀血积聚,故腹部膨隆。见瘀斑,指纹紫滞,为瘀血之象。
【分型治疗】
1、湿热发黄治则:清热利湿退黄。
主方:茵陈蒿汤加减。
加减:热重者,加黄芩6克、黄连1.5克;浮肿,加猪苓6克、茯苓6克、泽泻6克;呕吐,加半夏6克、竹茹3克、陈皮3克;腹胀,加权实6克、厚朴6克。
主方分析:此证由湿热熏蒸而引起,茵陈蒿汤为专治湿热发黄的有效方剂。其药性大苦大寒,用量不宜过大,皆因新生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过用苦寒,恐伤脾胃。
处方举例:
茵陈6克 山栀6克 生大黄3克(后下)泽泻6克 茯苓6克 车前子6克(包煎)姜竹茹3克 甘草3克
2、寒湿发黄治则:温中化湿。
主方:茵陈理中汤加减。
加减:食少便塘,加茯苓6克、苡仁6克;形寒肢冷,加附子3克(先煎)、吴英3克;呕吐,加半夏6克、陈皮3克。
主方分析。此方重点在调理脾胃,温中散寒,振奋中阳,疏通气机,为治疗寒湿发黄之主方。
处方举例:
茵陈6克 干姜3克 党参6克 白术6克茯苓6克 吴萸3克 陈皮3克 甘草3克
3、瘀结发黄治则:活血化瘀消积。
主方:茵陈蒿汤、血府逐瘀汤加减。
加减:若神软乏力,哭声微弱,加党参6克、白术6克;皮肤瘀斑,衄血,加蒲黄炭6克、仙鹤草6克。
主方分析:血府逐瘀汤重在活血祛瘀,疏理气机。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两方合用,可清热利湿,化瘀消积。此方不仅有大寒大苦之品,且有行气活血之药,应注意损伤脾阳。
处方举例:
茵陈6克 山桅6克 生大黄3克(后下)桃仁6克 红花3克 川考6克 牛膝6克 甘草3克
新生儿黄疸治疗【概述】
新生儿黄疽是指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与胎孕等因素有关。凡婴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疽,于10~14天内消退,若是早产儿可延迟到第3周才消退,其他情况一般良好,此为生理性黄疽,若7~10天后,黄色未退或加重,或兼见其他症状,则需进一步诊疗。本病中医称“胎黄”、“胎疸”等。
【中成药】
1、黄疸茵陈冲剂:每日3次,每次半包口服。
2、茵桅黄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
【简便方】
1、山栀10克,水煎加母乳服,每日1次。
2、玉米须30克,茵陈6克,黄芩6克,水煎分两次服用,每日1剂。
3、车前草10克,半边莲10克,茵陈10克,每日煎水代茶饮。
【注意事项】
1、怀孕期间,匆过食辛辣刺激的食品,勿滥用药物。
2、对足月儿10天内或早产儿两周内的黄疸,应密切观察其变化。
1、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晶。不可滥用药物。如孕母有肝炎病史,或曾产育病理性胎黄婴儿贵,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
2、注意保护新生儿脐部、臀部和皮肤,避免损伤,防止感染。
护理1、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
2、新生儿注意保暖,提早开奶。
3、注意观察胎黄患儿的全身证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和治疗。
1、黄疽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也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日渐加重。肝脾可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黄疽指数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检测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疽。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征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