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浮肿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或称“经来遍身浮肿”。

  • 别名:

    经行浮肿

  • 英文名:

    jingxingfuzhong

  • 发病部位:

    头面四肢

  • 就诊科室:

    中医妇产科

  • 症状:

    头面四肢浮肿

  • 多发人群:

  • 治疗手段:

  • 并发疾病:

  • 是否遗传:

  •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定义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或称“经来遍身浮肿”。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水湿不运,或因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滞而作胀。

1、脾肾阳虚平素思虑劳倦过度,损及脾肾,经水将行,精血流往于胸,脾肾益虚,阳气不运,水湿不化,溢于肌肤,遂发浮肿。

2、气滞血瘀清志内伤,肝失条达,疏泄无权,气行不畅,血行受阻。月经以通畅为顺,若气滞血行不畅,则滞而为肿。

病理

1、脾虚:脾主运化水湿,脾能统血。当经行之时,则血注于冲任而行经,如因脾气素虚经行阻血下注冲任,气随血下,脾气益虚,水湿内聚,泛于肌肤,而成浮肿。

2、肾虚:肾主温熙,肾虚则温熙无力,肾阳敷布受碍,经行时经血下注,阴盛于下,肾阳更虚,温熙乏力,不能化气行水,故水泛而肿。

3、气滞:情志久郁,经行不畅,气机不利,升降失司,水道通调不利,水湿不运,水泛为肿。

处置建议

辨证施治

1、脾肾阳虚

主要证候:经行面浮肢肿,腹胀纳减,腰膝酸软,大便溏薄,经行量多,名淡红质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水湿泛溢莫制,则见四肢浮肿。脾虚失运,则纳减腹胀,大便稀溏。腰为肾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脾肾虚损,经血失固,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乃为阳虚不足之候。

治法:温肾,健脾,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场(《伤寒论》)加补骨脂、川芎、巴戟。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方用白术、茯苓健脾利水,补骨脂、巴戟、桂枝温阳化气行水,川芎理血中之滞,佐以甘草调和脾胃。共奏温肾健脾,化气利水之功。

2、气滞血瘀

主要征候:经行肢体肿胀,脘闷胁胀,善叹息。苔薄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气滞血行不畅,则肢体肿胀。苔薄白,脉弦细,均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八物汤(《济阴纲目》加泽兰、茯苓皮。当归川芎芍药熟地延胡索川楝子炒木香槟榔方中四物汤以养血活血,延胡索行血中之滞,泽兰活血消肿,川楝子、木香、槟榔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以收理气消肿之效。

分型治疗

1、脾虚治法:健脾渗湿,调经消肿。

方药:五皮饮加减。

白术15克 茯苓皮12克 陈皮6克 生姜皮5克 大腹皮12克 冬葵子12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木香6克 桂枝5克加减:浮肿甚,伴乏力者,加党参10克、黄芪12克;大便溏薄者,去当归,加山药10克、扁豆衣10克、肉桂2.5克(后下);经行量多者,加仙鹤草30克、旱莲草15克、黄芪15克、小蓟草12克、生蒲黄12克(包煎)。

2、肾虚治法:温肾利水,调经消肿。

方药:真武汤加减。

茯苓20克 白术15克 白芍12克 熟附片9克(先煎)生姜9克 仙灵脾9克 巴戟天9克猪苓12克 当归9克 泽泻10克 小茴香9克陈皮6克加减:骶腰冷痛较甚者,加杜仲10克、菟丝子12克、鹿角胶12克(烊冲)、怀牛膝9克;大便溏薄者,去当归,加丹参10克、赤芍12克以调经;乏力者,加黄芪15克、党参12克。

3、气滞治法:健脾理气,调经消肿。

方药:天仙藤散加减。

天仙藤15克 制香附9克 陈皮6克 甘草3克 乌药10克 木瓜9克 生姜皮9克 槟榔9克 桑白皮12克 当归9克 白术9克 川芎6克加减:经前乳胀者,如柴胡9克、八月札9克、郁金9克;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者,加赤芍12克、泽兰叶10克、红花6克、路路通9克;浮肿较严重者,加泽泻12克、车前子10克(包煎)、防风9克。

用药建议

中成药

1、滋肾通关九: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用于浮肿尿少者。

2、附桂八味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肾虚浮肿者,可与滋肾通关丸同时服用。

3、四制香附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气滞浮肿伴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者。

4、参苓白术散: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脾虚浮肿伴大便溏薄者。

简便方

1、滋肾通关九: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用于浮肿尿少者。

2、附桂八味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肾虚浮肿者,可与滋肾通关丸同时服用。

3、四制香附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气滞浮肿伴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者。

4、参苓白术散: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脾虚浮肿伴大便溏薄者。

其他

1、体针:取地机、合谷、三阴交、血海、水分穴,用泻法。每日一次或间日一次,适用于气血阻滞型经行水肿者。

2、耳针:取膀胱、肾上腺、子宫、肾皮质下等穴。每日选上穴3~5个,取毫针中度刺激,留针30分针,每日或隔日1次。

3、耳穴压迫法:取穴同上。每次选3~4穴,用王不留行籽在上述穴位贴压,每日按3~5分钟,每日行2~3次按穴。

4、灸法:取肾俞、气海、中极、三阴交等穴。每次取3穴,每穴用文条灸或熏5~7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适用于肾虚患者。

患者指导

注意事项

1、经行浮肿与体质虚弱(脾虚或肾虚)有关,还与气血失调有关,因此平时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调和气血,预防本病的发生。

2、经行浮肿者平时饮食宜淡,少食腌制品或过分油腻的食物。

3、行经之前适当控制水分摄入量,以免引起或加重水肿。

4、对于经行水肿久治无效者,应进一步作全身的内科检查,明确水肿的病因,以确定治疗方案。

诊断依据

诊断要点

1、根据每逢月经前或月经期出现面目或肢体浮肿,经净后浮肿逐渐自然消退进行诊断。

2、需与慢性肾炎引起的浮肿及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的浮肿进行鉴别。可作尿常规、肾功能、血肉分泌等检查,必要时作妇检J超等项检查。

3、需与营养不良性浮肿鉴别,尤其近年来盛行减肥节食,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应予重视。

首页 我找医生 就医服务 消息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