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值临经或经行时,口舌糜烂,每月如期反复发作者,称“经行日糜”。
每值临经或经行时,口舌糜烂,每月如期反复发作者,称“经行日糜”。
病因病机其病发于口舌,总因于热。有阴虚火旺,热乘于心者;有胃热熏蒸而致者。
1、阴虚火旺素体阴虚,或欲念志火内动,或热病后耗津伤阴,值经行则营阴愈虚,虚火内炽,热乘于心,遂致口糜。
2、胃热熏蒸素食辛辣香燥或膏粱厚味,肠胃蕴热,经行冲气偏盛,挟胃热上冲,以致口糜。
1、阴虚火旺
主要证候:经期口舌糜烂,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尿少色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火旺,火热乘心,则经期口舌糜烂。阴津不能上乘,则口燥咽干。阴虚不能敛阳,则五心烦热。内热灼津伤液,则尿少色黄。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症因脉治》)。方中以熟地、山萸肉、山药补肝肾之阴,知母、黄柏、丹皮清肾中之伏火,佐茯苓、泽泻引热由小便下行。
2、胃热熏蒸
主要证候:经行口舌生疮,口臭,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苦黄厚,脉滑数。
证候分析:口为胃之门户。胃热炽盛,熏蒸于上,则口舌生疮,口臭口干。热盛灼伤津液,则尿黄便结。苔黄厚,脉滑数,均为胃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方药:凉隔散(《和剂局方》)。方中朴硝、大黄清热泻下,连翘、竹叶。柜子、黄条清热解毒,甘草缓急和中,薄荷清疏。全方咸寒苦甘,清热泻下,则胃热自清,口糜自愈。
辩证要点本病应从脏腑、虚实热辩证。胃热证经行口舌糜烂,口臭,口干饮冷,尿黄便结,月经量多、色鲜红、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心火为经行口舌糜烂,以舌尖部力甚,咽干口燥,心中烦热,夜寐不安,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虚火为行经期间口舌糜烂,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头晕腰酸,夜寐不安,尿少色黄,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湿热为经行口腔糜烂,或口舌生疮,腹胀纳呆,大便溏滞不爽,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带下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疗原则本病胃热给予清胃泻火;阴虚火旺给予滋阴清热。
其他疗法针灸治疗:
治法:清热泻火。
体穴:太冲、公孙、内庭、内关、人迎。
手法:泻法,强刺激。或用三棱针刺各穴,出血1-2滴。
耳穴:口、肾、脾、胃、心、三焦、内分泌。每次取2—3穴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本病实验室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改变,但对口糜较重者,应常规查血,必要时行病变局部渗出物的培养及皮肤过敏实验等以除外其它疾病。
1、注意饮食调节,忌食辛辣、肥甘,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紧张等。
3、注意口腔卫生,每日早晚刷牙,餐后及时漱口。
1、发病特点是口糜,与月经周期有关,有规律的反复发生在经行期间,亦可见于经行前,或经血止后,非月经期口糜自愈,月月反复发作。
2、病史:劳累过度,睡眠不足或热性病后史。
3、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在舌体、齿龈、颊部或口唇等部位粘膜,发生基底部潮红,表面被覆白色膜状物的痛性溃疡,严重时可因溃疡疼痛而影响进食;月经过后,溃疡自然愈合,下次月经又再复发。
1、口糜:口腔糜烂不具备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的特点。
2、口疮:口舌溃烂灼痛不具备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的特点。
3、狐惑:口咽糜烂与阴部蚀烂并见,且不具备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