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螫伤

蝎螫伤指因蝎螫伤者。轻者伤后仅见局部红肿剧痛;重证者尚可同时伴见寒战、高热、牵引肢体疼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 别名:

    蝎螫伤

  • 英文名:

    xieshishang

  • 发病部位:

  • 就诊科室:

    中医外科

  • 症状:

  • 多发人群:

  • 治疗手段:

  • 并发疾病:

  • 是否遗传:

  •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概述

蝎属于蛛形纲,蝎目。约有300多种,个体大小悬殊很大,小的仅1~2cm,大者可超过20cm。蝎为胎生,幼蝎约经1周即离开母体独立自由生活,以觅找各种昆虫为食。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以北方多见。蝎毒腺内含有强酸性的毒液,为神经性毒素、溶血性毒素及抗凝血素等。如人被刺伤,这些毒素可注入人体,引起皮炎和中毒症状。发现蜇伤后要立即用止血带扎紧被蜇伤的近心端或放置冰袋,减少毒素的吸收及扩散,然后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尽量将毒液吸出,必要时要扩创伤口,立即用肥皂水或5%~10%稀氨溶液(氨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冲洗,再用5%小苏打溶液进行湿敷,然后用5%~10%稀氨溶液调碱粉涂于患处,以中和酸性毒汁,减轻疼痛。伤口处禁涂碘酒等刺激性药物。

发病原因

毒腺内含有强酸性的毒液,为神经性毒素、溶血性毒素及抗凝血素等。如人被刺伤,这些毒素可注入人体,引起皮炎和中毒症状。

发病机制

蝎子白天多隐藏在阴暗潮湿的砖缝、石隙、柴堆及衣物、鞋子里,夜间常出来找食,人若接触蝎子,就会被尾部的毒钩刺伤。蝎最后一节是锐利的为刺蜇器,与腹部背侧的毒腺相通。毒腺内含有强酸性的毒液,为神经性毒素、溶血性毒素及抗凝血素等。如人被刺伤,这些毒素可注入人体,引起皮炎和中毒症状。

处置建议

治疗

1、发现蜇伤后要立即用止血带扎紧被蜇伤的近心端或放置冰袋,减少毒素的吸收及扩散,然后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尽量将毒液吸出,必要时要扩创伤口,立即用肥皂水或稀氨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冲洗,再用5%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进行湿敷,然后用5%~10%稀氨溶液(氨水)调碱粉涂于患处,以中和酸性毒汁,减轻疼痛。伤口处禁涂碘酒等刺激性药物。

2、若疼痛难忍,可取1%盐酸依米丁(吐根碱)水溶液3ml注射于伤口的近心端的皮下或伤口周围,可迅速止痛。亦可注射2%利多卡因或1%普鲁卡因,但效果不如前者明显。民间用鲜马齿苋或大青叶捣烂外敷或用鲜毛眼草汁外涂。亦可用雄黄、苦矾研末敷于患处或用鲜椿树嫩叶捣烂调鸡蛋外敷,有消炎止痛作用。

3、如出现中毒症状要及时进行抢救,同时给予阿托品和皮质类固醇。口服南通(季得胜)蛇药。

预后:5岁以下儿童若被大山蝎蜇伤,可迅速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可在3h以内死亡,因此要及时进行抢救。

患者指导

预防

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的通风干燥。若要去山区树林工作应穿长袖衣衫,扎紧袖口、裤腿,戴上手套,必要时随身携带急救药品。

首页 我找医生 就医服务 消息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