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痈

腋痈是指生在腋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夹肢痈”。其特点是腋下肿胀热痛,皮色不变,伴恶寒发热,上肢活动不利。相当于西医的腋下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 别名:

    夹肢痈

  • 英文名:

    yeyong

  • 发病部位:

    腋部

  • 就诊科室:

    中医外科

  • 症状:

  • 多发人群:

  • 治疗手段:

  • 并发疾病:

  • 是否遗传:

  •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定义

    腋痈是指生在腋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夹肢痈”。其特点是腋下肿胀热痛,皮色不变,伴恶寒发热,上肢活动不利。相当于西医的腋下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其他部位疮疡毒邪循经流窜所致;或因肝脾血热兼恚怒气郁,致腋窝邪毒蕴结,气血瘀滞而成。

诊断

    初起腋窝部多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时上肢活动不利,伴恶寒发热、纳差。若肿痛日增,寒热不退,经重0—14天肿块中央变软,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感明显,溃后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容易收敛。如溃后流脓不尽,肿势不退,多因溃口太小,或因溃口位置偏高,引起袋脓,以致引流不畅,影响愈合,甚或导致瘘管形成。

鉴别诊断

    腋疽初起结块推之可动,疼痛不甚,化脓需3个月;溃破后脓水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收口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肝郁痰火腋窝肿胀、疼痛,上肢活动不利;伴发热,心烦,头痛,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气郁痰火之邪阻滞腋窝经络,气滞血瘀而成痈;热毒蕴结,经络不利,故上肢活动不利;痰火内蕴,故发热,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痰火之象。
       治法:清肝解郁,解毒消肿。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如呼吸不利,加瓜蒌、枳壳宽胸理气。
    二、外治法
       参照“颈痈”。脓成切开时刀法宜循经直开,低位引流。脓尽可掺生肌散,外盖生肌玉红膏,并加盖棉垫,紧压疮口,以加速愈合。

预防调摄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饮食宜清淡,忌食鱼腥、辛辣、炙博之品。

处置建议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肝郁痰火腋窝肿胀、疼痛,上肢活动不利;伴发热,心烦,头痛,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气郁痰火之邪阻滞腋窝经络,气滞血瘀而成痈;热毒蕴结,经络不利,故上肢活动不利;痰火内蕴,故发热,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痰火之象。
       治法:清肝解郁,解毒消肿。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如呼吸不利,加瓜蒌、枳壳宽胸理气。
    二、外治法
       参照“颈痈”。脓成切开时刀法宜循经直开,低位引流。脓尽可掺生肌散,外盖生肌玉红膏,并加盖棉垫,紧压疮口,以加速愈合。

患者指导

预防调摄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饮食宜清淡,忌食鱼腥、辛辣、炙博之品。

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

    [诊断]
       初起腋窝部多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时上肢活动不利,伴恶寒发热、纳差。若肿痛日增,寒热不退,经重0—14天肿块中央变软,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感明显,溃后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容易收敛。如溃后流脓不尽,肿势不退,多因溃口太小,或因溃口位置偏高,引起袋脓,以致引流不畅,影响愈合,甚或导致瘘管形成。
    [鉴别诊断]
       腋疽初起结块推之可动,疼痛不甚,化脓需3个月;溃破后脓水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收口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

首页 我找医生 就医服务 消息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