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病证。 释义 噎——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 膈——为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 关系——噎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噎为膈之始,膈乃噎之渐 膈证皆有噎证这一阶段,但非所有的噎证皆发展为膈证
yege
食道
梗噎不顺,饮食难下
否
否
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病证。
释义
噎——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
膈——为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
关系——噎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噎为膈之始,膈乃噎之渐
膈证皆有噎证这一阶段,但非所有的噎证皆发展为膈证
历史沿革
1.关于病名:
首见于《内经》,称“隔”(古隔同膈)。隋唐医家多将噎膈病分而论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分为五噎: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与五膈:忧、恚、气、寒、热膈。至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首先提出噎膈病名,后世医家沿用至今。
2.关于病因病机:
《素问·阴阳别论》:“三阳结,谓之膈”《素问·通评虚实论》:“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指出了发病脏腑与大肠、小肠、膀胱有关,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影响较大。
宋严用和的《济生方》指出饮食、酒色、年龄均与本病有关:“倘或寒温失宜,食饮乖度,七情伤感,气神俱忧……结于胸膈则成膈,气流于咽嗌,则成五噎。”
元·朱丹溪《脉因证治·噎膈》指出:“血液俱耗,胃脘亦槁”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噎膈》:认为噎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有五种,总归七情之变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指出噎膈的病机为“脘管窄隘”。
3.关于治疗
脉因证治提出“润养津血,降火散血”的治疗大法。
张景岳《景岳全书·噎膈》注重从脾肾治疗:“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治脾者,宜以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也。”
《证治汇补·噎膈》提出“化痰行瘀”法
《杂病源流犀烛·噎膈反胃关格源流》:“治法始终养血润燥为主,而辛香燥热之品,概勿轻下。”
范围
食道恶性病变——食道癌、贲门癌、胃底癌
食道良性病变——贲门痉挛、食道贲门失弛缓症、食道炎、食道狭窄、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
食管周围器官病变——纵隔肿瘤、主动脉瘤、心脏增大等压迫食管
其它——胃神经官能症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嗜酒无度,过食肥甘辛香燥热之品→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痰热内结→阻塞食
道→ 噎膈
饮食过热、过快,事物过于粗糙,常食发霉之物→损伤食道、胃脘→痰瘀互结
→食道狭窄→噎膈
2.七情内伤
忧思→伤脾→脾伤气结→水湿内→生痰浊
恼怒→伤肝→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痰、气、瘀互结于食道→
3.久病年老
胃痛、呕吐日久不愈→饮食减少→气血化源不足→胃脘枯槁
年老体衰→精血亏损→气阴渐伤→津气失布→痰气瘀阻
二、病机
1.基本病机——痰、气、瘀交阻于食道、胃脘,以致食道狭窄 关
2.病位——食道,属胃气所主。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与肝、脾、肾密切相
三脏之经络皆通过于食道
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循喉咙 三脏病变通过经络影响食道
足厥阴肝经——络胆,布胁肋循喉咙
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肾虚—可致肝脾肾功能失调:
脾——健运失司→水湿内停→聚而为痰
肝——疏泄失职,气失条达→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
肾——肾阴不足→不能滋养咽嗌
肾阳亏虚→脾失温润 气滞、血瘀、痰阻→食管狭窄,胃失通降
或津液干涸失润
3.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初期——以标实为主——痰气交阻于食道(哽咽不顺,膈塞难下)
继则——瘀血内结→痰气瘀交结→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饮食难下,食入
复出
病久——以正虚为主
气郁化火,或痰瘀生热→伤耗津液→正虚
阴津日益枯槁——胃失濡养
阴损及阳→脾胃阳气衰败→不能输布津液痰气瘀结更甚→虚实夹杂证
4.预后与转归
病变停留在噎证阶段——不向膈证发展——预后尚好
病情继续发展为膈证——后期阴津枯槁,阴伤及阳,中气衰败,胃虚不能受纳,
脾虚失其健运,后天之气败绝——正气大伤——预后差
一、诊断依据
1.轻症——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停滞感或轻度梗塞感,
咽部干燥或有紧缩感
2.重症——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
沫粘痰,严重失伴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
3.病史: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肾虚
二、相关检查
1.胃镜检查:可直视下观察食道、贲门、胃体的情况,以了解有无肿瘤、溃疡、狭窄等,若有肿瘤可进行组织活检,以确定病性。
2.X线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直接观察到食管的蠕动情况、管壁舒张度、食管黏膜改变、充盈缺损及梗阻程度等。
3.CT检查:了解全食管壁的结构情况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三、病证鉴别
1.噎膈与反胃
反胃 噎膈
病机 阳虚有寒,难于腐熟 痰气瘀互结于食道,阻塞食道、胃脘
症状 饮食能顺利下咽到胃,但经 吞咽困难,初无呕吐,后期格拒
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阻塞不下,食入即吐
病情 轻 重
预后 良 不良
2.噎膈与梅核气
共同点——均有咽中梗塞不适的症状
噎膈——有形之痰气瘀阻结于食道,以饮食咽下梗阻,甚则食不得入
梅核气——为无形之痰气阻于咽喉,自觉咽中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
下,但饮食咽下顺利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期与虚实
早期——吞咽时哽咽不顺,全身症状不明显——多实,或实多虚少
后期——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食常复出,甚则胸膈疼痛,滴水难入——多
虚,或虚中挟实
2.辨标本主次
标实——辨气滞、血瘀、痰阻之不同及轻重
本虚——阴津枯槁;后期气虚阳微
二、治则治法
基本原则——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初期——标实——祛邪:理气、化痰、消瘀、降火——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
后期——正虚——扶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品
注意事项:
治标——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品 存得一分津液
治本——保护胃气,不可多用甘酸滋腻之品 留得一分胃气
三、证治分类
1.痰气交阻证
症状——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痰气郁结,食道不利
情志舒畅时可减轻—为气结初期之特征
情志抑郁时则加重—气郁更甚
嗳气呃逆,呕吐痰涎—痰阻气郁,胃失和降
口干咽燥—郁热伤津,或气结而津液不能上承
大便艰涩—肠液枯涸
舌红,苔薄腻,脉弦滑—气郁痰阻兼郁热伤津之象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代表方——启膈散加减
本方理气化痰解郁,润燥和胃降逆,适用于气滞痰阻之噎膈
常用药——郁金、砂仁壳、丹参—开郁理气
沙参、贝母—润燥化痰
茯苓—健脾和中
杵头糠—治卒噎,《圣惠方》用此一味,蜜丸治疗膈气噎塞
荷叶蒂—和胃降逆
加减——①嗳气呕吐明显——加旋覆花、代赭石
②泛吐痰涎较多—加半夏、陈皮,或含化玉枢丹
③大便不通—加大黄、莱菔子
④心烦口干,气郁化火—加山豆根、栀子、金果榄
临证备要——①噎膈初期表现为吞咽哽咽感,较少出现饮食不入,病人的饮食
与健康状况均较好,若能抓住时机恰当治疗,不少患者可以治
愈。临证还可选用四七汤、温胆汤、四磨饮。②本期常用疏肝理气药物:柴胡、郁金、苏梗、青陈皮、川楝子、佛手、枳壳、金果榄、绿萼梅、合欢皮、白芍、木香。③痰气交阻,血瘀气滞,治宜化痰解郁,调理气血(施今墨):桃杏仁、大力子、法半夏各6g,怀牛膝10g厚朴5g桔梗5g薤白10g莱菔子6g代赭石(旋覆花6g同布包)12g全栝楼20g莱菔英6g茜草根10g丹参15g陈皮碳6g⑤疏肝解郁治噎膈(王士荣):食道中上段前壁憩室,肝气郁滞,痰气交阻,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金铃子5g木蝴蝶6g绿萼梅5g郁金5g白芍9g木瓜3g代赭石15g煅牡蛎15g乌梅肉5g北沙参9g生甘草5g
2.瘀血内结证
症状——饮食难下,或虽下复出—痰瘀互阻于食道,致食道狭窄,闭阻难通
甚或吐出物如赤豆汁,夹腐肉、败血—瘀血内结,络脉受伤,血渗于外
胸膈疼痛,固着不移—瘀血内阻,脉络不畅,不通则痛
形体消瘦,肌肤枯燥—长期饮食难下,化源告竭,脏腑肌肤失于滋养
大便坚如羊屎,难于排出—久病阴血枯槁,肠道干涩
舌质紫黯,脉细涩—阴亏瘀血之象
证机概要——蓄瘀留着,阻滞食道,通降失司,肌肤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代表方——通幽汤加减 本方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适用于瘀血内阻,食道
不通,饮食难下,生化乏源,气血不能充养肌肤之
常用药——生、熟地、当归—滋阴养血润燥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散结
升麻—升清并引药直达病所
甘草—和中而调和药物
乳香、没药、丹参、赤芍、三七、三棱、莪术、蜣螂、五灵脂、炮山甲
加 海藻、昆布、栝楼、半夏、海蛤粉、贝母、玄参—化痰软坚
沙参、麦冬、白芍—滋阴养血
加减——①呕吐物如赤豆汁—另吞云南白药(化瘀止血)
②服药呕吐,难于下咽—含化玉枢丹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汤药
临证备要——①本证为邪盛正虚,因瘀血阻于食道,患者胸膈疼痛明显,致饮
食难进,或随入吐出,甚至水饮难下。由于饮食不入,化源告
竭,病人很快出现衰竭状态,或伤及血络,引起吐血等危重证候。
由于梗阻明显汤药难进,治疗时应采取综合疗法以降逆开膈。常
用活血化瘀药物:桃仁、红花、没药、五灵脂、三棱、莪术、山
甲、郁金、当归、等
②开关利膈丸(姚荷生):当归尾、木香、炒枳实、厚朴、生大黄、黄药子、藏红花、桃仁、山慈姑、蕃泻叶、甘草
3.津亏热结证
症状——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痰气久郁化热胃津亏耗,
心烦—虚火扰心 食道失于濡养
胃脘灼热—热结于胃
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如羊矢,小便短赤—热结津亏,津液耗伤
形体消瘦,皮肤干枯—饮食难进,化源不足,失于濡养
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阴虚火盛之象
证机概要——气郁化火,阴津枯竭,虚火上逆,胃失濡润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本方滋阴养血,润燥生津,适用于阴津枯
竭,燥热内结之噎膈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阴养血增液(去甘草、桑叶、扁豆)
乌梅、芦根、白蜜—生津润肠
生姜汁、竹茹—化痰止呕
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结
备选方——滋阴清膈汤合五汁安中饮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热解毒,消痞散结
生姜汁、竹沥—和胃止呕,化痰畅膈
韭菜汁—和胃化瘀、降逆除噎
生地、白芍、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滋阴润燥
加减——①胃火偏甚—加黄连、栀子
②大便干结—加火麻仁、全栝楼
③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物—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大黄
临证备要——本证以热结为主,但已耗伤阴津,温燥药固然不宜用,清热泻
火之苦寒药如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等也当少用,因苦能化燥
劫阴。生姜汁和胃之呕,韭菜汁和胃消瘀,但皆偏于辛温,多用
也能伤阴,故用量宜少。梨汁、藕汁、牛乳甘寒濡润,本证用之
甚佳,若药源不足,可改用沙参、麦冬、玉竹、白蜜等养阴生津
之品。
4.气虚阳微证
症状——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涎沫—阴损及阳,脾肾阳气衰微,饮食无以
受纳运化,津液输布无权
精神疲惫,面浮足肿,腹胀—脾肾衰败,水湿内停,脾失健运
面色光白,形寒气短,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气虚阳微之征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中阳衰微,温煦失职,气不化津
治法——温补脾肾
代表方——补气运脾汤加减 本方补气健脾运中,适用于脾肾阳虚,中阳
衰微之噎膈证
常用药——人参、黄芪、茯苓、甘草、大枣—补气运脾
半夏曲、陈皮、生姜、砂仁—和胃降逆
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 附子、干姜—温补脾阳
加减——①阳伤及阴,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加石斛、沙参、麦冬
②泛吐白沫—加吴茱萸、丁香、白蔻仁
③阳虚明显—加鹿角胶、肉苁蓉
临证备要——本证进入晚期阶段,往往正气衰微,形体消瘦,阴液大伤而转化
为阴虚阳结,或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转为脾肾阳虚证。阴虚阳
结治宜甘寒濡润:沙参、麦冬、石斛、白芍、橘皮、生地、竹茹、
天花粉、炙甘草。口干甚者加梨汁、藕汁、人乳、芦根汁、甘蔗
汁等;大便燥结加桃仁、杏仁、火麻仁。脾肾阳虚者—益气温阳:
附子、干姜、党参、白术、肉桂、炙甘草、益智仁、诃子肉等
1.改善不良饮食习惯,戒烟酒,避免进食过快、过烫、咀嚼不足及过食酸菜、泡菜等。避免食用发霉的食物,如霉花生、霉玉米。管好用水,防止污染,减少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
2.及时治疗食管慢性疾病:食管炎、食管白斑、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疤痕性狭窄、憩室及食管溃疡等。
3.加强护理,嘱患者每餐进食后,可饮少量的温开水或淡盐水,以冲淡食管内积存的食物和黏液,预防食管黏膜损伤和水肿。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病人克服悲观、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关心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4.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辨病用药
石打穿、铁树叶、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半枝莲、蜀羊泉。选加1-2种。
单方验方
1.东风丸(神农丸) 马钱子500g甘草60g糯米30g,研末为丸,如绿豆大。片剂每片含马钱子量25mg,每次服1片,每天2-3次,可与汤剂同用。丸剂每次睡前服,开始为5粒,若无反应增加1粒,最多每日不超过28粒。(张泽生)
2.壁虎散(李修何) 壁虎70条,焙干研粉,加三七粉50g,拌匀,空腹服3-4g,每日2次,黄酒或开水送服。同时辅以汤剂:党参、黄芪、茯苓各15g夏枯草20g竹茹10g姜半夏12g旋覆花12g白花蛇舌草、代赭石、丹参、半支莲各30g露蜂房9g炙甘草6g。
3.食管癌梗阻方(《中医药研究》) 紫金锭5片,研极细末,少少咽之,分4-6次服完(勿用水送)。此证常见食管分泌物增加,痰涎偏盛,滴水难进。服用本方后,一般痰涎明显减少,吞咽梗阻明显改善,有的患者第二天即可进流质饮食。组成:山慈姑、红大戢、千金子霜、五倍子霜、麝香、雄黄、朱砂。
4.加味开噎散(侯士林) 雄黄1g朱砂6g硼砂6g山豆根12g五灵脂12g芒硝30-60g射干12g青黛9g 鲜狗胆1个。共研细末,以狗胆汁调水,分3次服。
5.复方硇砂散煎 硇砂2.7g海藻15g昆布15g草豆蔻9g乌梅3个,白花蛇舌草120g半支莲60g.水煎服,日1剂.
6.守宫方(湖州中医院) 焦山楂20g赤芍25g守宫粉2g(吞)制香附、党参、栝楼皮、三棱各15g白花蛇舌草、半支莲各100g白英150g。水煎服,日1剂。
7.乌苏汤(天津中医学院) 炒苏子、焦槟榔、青皮、三棱、莪术、生姜各15乌药10当归25生牡蛎25吴茱萸7.5甘草7.5清半夏10干蟾2个。水煎服,日1剂。
配以全蝎酒,每日50(全蝎25-50,泡黄酒500,浸泡15天)
8.张梦侬方(湖北中医学院教授) 南沙参、玉竹、天门冬各15g旋覆花(包)3g山药24g白茅根60g白花蛇舌草120g。加水2.5慢火熬至500ml左右,去渣后加蜂蜜于药汁中熬和。分4次服,日1剂。忌发物、烟酒房事。
辅以下列2法:
(1)白鹅(白鸭也可)断颈,口含鹅颈,饮其热血,5-7日1次。
(2)将白鹅尾毛烧碳,研极细末,分3次,用米汤送服。白鹅(鸭)肉可煨汤食。(浙江医科大学动物实验:鹅血可能含有某种抗癌因子,这种因子不被消化系统地酶、酸、碱所破坏,提示是一种低分子的活性物质)
9.六神丸 每次10-15粒,每日4次。服药后卧床休息1小时,7天一疗程。
10.治噎散 山慈姑200g硼砂80g硇砂20g三七粉20g冰片30g沉香50g共研细末,每次10g,每日4次。10天后改为每日2次。
附 反胃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返出之病。
《金贵要略》称“胃反”
《太平圣惠方第四十七卷》称“反胃”。后世多以反胃名之。
病因病机
饮食不当,饥饱无常
嗜食生冷,损及脾阳 →中焦阳气不振,寒从中生→脾胃虚寒,不能腐熟
愁忧思虑,有伤脾胃 →饮食入胃,停留不化→逆而向上
治疗原则
温中健脾,降逆和胃
反复呕吐,津气并虚——加益气养阴之品
日久不愈——加温补肾阳之法
辨证论治
脾胃虚寒证
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舒适,神疲乏
力,面色少华,手足不温,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无力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饮食不化,停滞胃中,逆而尽吐
治法——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代表方——丁香透膈散加减 本方温中和胃,健脾益气,降逆理气,适用
于脾胃虚寒所致反胃之病
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
丁香、半夏、木香、香附—降气和胃
砂仁、白豆蔻、神曲、麦芽—醒脾化湿
加减——胃虚气逆,呕吐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肾阳虚弱—加附子、肉桂
吐甚而气阴耗伤者—加沙参、麦冬,去丁香、砂仁、白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期与虚实
早期——吞咽时哽咽不顺,全身症状不明显——多实,或实多虚少
后期——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食常复出,甚则胸膈疼痛,滴水难入——多
虚,或虚中挟实
2.辨标本主次
标实——辨气滞、血瘀、痰阻之不同及轻重
本虚——阴津枯槁;后期气虚阳微
二、治则治法
基本原则——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初期——标实——祛邪:理气、化痰、消瘀、降火——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
后期——正虚——扶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品
注意事项:
治标——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品 存得一分津液
治本——保护胃气,不可多用甘酸滋腻之品 留得一分胃气
三、证治分类
1.痰气交阻证
症状——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痰气郁结,食道不利
情志舒畅时可减轻—为气结初期之特征
情志抑郁时则加重—气郁更甚
嗳气呃逆,呕吐痰涎—痰阻气郁,胃失和降
口干咽燥—郁热伤津,或气结而津液不能上承
大便艰涩—肠液枯涸
舌红,苔薄腻,脉弦滑—气郁痰阻兼郁热伤津之象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代表方——启膈散加减
本方理气化痰解郁,润燥和胃降逆,适用于气滞痰阻之噎膈
常用药——郁金、砂仁壳、丹参—开郁理气
沙参、贝母—润燥化痰
茯苓—健脾和中
杵头糠—治卒噎,《圣惠方》用此一味,蜜丸治疗膈气噎塞
荷叶蒂—和胃降逆
加减——①嗳气呕吐明显——加旋覆花、代赭石
②泛吐痰涎较多—加半夏、陈皮,或含化玉枢丹
③大便不通—加大黄、莱菔子
④心烦口干,气郁化火—加山豆根、栀子、金果榄
临证备要——①噎膈初期表现为吞咽哽咽感,较少出现饮食不入,病人的饮食
与健康状况均较好,若能抓住时机恰当治疗,不少患者可以治
愈。临证还可选用四七汤、温胆汤、四磨饮。②本期常用疏肝理气药物:柴胡、郁金、苏梗、青陈皮、川楝子、佛手、枳壳、金果榄、绿萼梅、合欢皮、白芍、木香。③痰气交阻,血瘀气滞,治宜化痰解郁,调理气血(施今墨):桃杏仁、大力子、法半夏各6g,怀牛膝10g厚朴5g桔梗5g薤白10g莱菔子6g代赭石(旋覆花6g同布包)12g全栝楼20g莱菔英6g茜草根10g丹参15g陈皮碳6g⑤疏肝解郁治噎膈(王士荣):食道中上段前壁憩室,肝气郁滞,痰气交阻,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金铃子5g木蝴蝶6g绿萼梅5g郁金5g白芍9g木瓜3g代赭石15g煅牡蛎15g乌梅肉5g北沙参9g生甘草5g
2.瘀血内结证
症状——饮食难下,或虽下复出—痰瘀互阻于食道,致食道狭窄,闭阻难通
甚或吐出物如赤豆汁,夹腐肉、败血—瘀血内结,络脉受伤,血渗于外
胸膈疼痛,固着不移—瘀血内阻,脉络不畅,不通则痛
形体消瘦,肌肤枯燥—长期饮食难下,化源告竭,脏腑肌肤失于滋养
大便坚如羊屎,难于排出—久病阴血枯槁,肠道干涩
舌质紫黯,脉细涩—阴亏瘀血之象
证机概要——蓄瘀留着,阻滞食道,通降失司,肌肤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代表方——通幽汤加减 本方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适用于瘀血内阻,食道
不通,饮食难下,生化乏源,气血不能充养肌肤之
常用药——生、熟地、当归—滋阴养血润燥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散结
升麻—升清并引药直达病所
甘草—和中而调和药物
乳香、没药、丹参、赤芍、三七、三棱、莪术、蜣螂、五灵脂、炮山甲
加 海藻、昆布、栝楼、半夏、海蛤粉、贝母、玄参—化痰软坚
沙参、麦冬、白芍—滋阴养血
加减——①呕吐物如赤豆汁—另吞云南白药(化瘀止血)
②服药呕吐,难于下咽—含化玉枢丹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汤药
临证备要——①本证为邪盛正虚,因瘀血阻于食道,患者胸膈疼痛明显,致饮
食难进,或随入吐出,甚至水饮难下。由于饮食不入,化源告
竭,病人很快出现衰竭状态,或伤及血络,引起吐血等危重证候。
由于梗阻明显汤药难进,治疗时应采取综合疗法以降逆开膈。常
用活血化瘀药物:桃仁、红花、没药、五灵脂、三棱、莪术、山
甲、郁金、当归、等
②开关利膈丸(姚荷生):当归尾、木香、炒枳实、厚朴、生大黄、黄药子、藏红花、桃仁、山慈姑、蕃泻叶、甘草
3.津亏热结证
症状——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痰气久郁化热胃津亏耗,
心烦—虚火扰心 食道失于濡养
胃脘灼热—热结于胃
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如羊矢,小便短赤—热结津亏,津液耗伤
形体消瘦,皮肤干枯—饮食难进,化源不足,失于濡养
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阴虚火盛之象
证机概要——气郁化火,阴津枯竭,虚火上逆,胃失濡润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本方滋阴养血,润燥生津,适用于阴津枯
竭,燥热内结之噎膈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阴养血增液(去甘草、桑叶、扁豆)
乌梅、芦根、白蜜—生津润肠
生姜汁、竹茹—化痰止呕
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结
备选方——滋阴清膈汤合五汁安中饮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热解毒,消痞散结
生姜汁、竹沥—和胃止呕,化痰畅膈
韭菜汁—和胃化瘀、降逆除噎
生地、白芍、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滋阴润燥
加减——①胃火偏甚—加黄连、栀子
②大便干结—加火麻仁、全栝楼
③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物—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大黄
临证备要——本证以热结为主,但已耗伤阴津,温燥药固然不宜用,清热泻
火之苦寒药如黄连、黄柏、黄芩、栀子等也当少用,因苦能化燥
劫阴。生姜汁和胃之呕,韭菜汁和胃消瘀,但皆偏于辛温,多用
也能伤阴,故用量宜少。梨汁、藕汁、牛乳甘寒濡润,本证用之
甚佳,若药源不足,可改用沙参、麦冬、玉竹、白蜜等养阴生津
之品。
4.气虚阳微证
症状——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涎沫—阴损及阳,脾肾阳气衰微,饮食无以
受纳运化,津液输布无权
精神疲惫,面浮足肿,腹胀—脾肾衰败,水湿内停,脾失健运
面色光白,形寒气短,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气虚阳微之征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中阳衰微,温煦失职,气不化津
治法——温补脾肾
代表方——补气运脾汤加减 本方补气健脾运中,适用于脾肾阳虚,中阳
衰微之噎膈证
常用药——人参、黄芪、茯苓、甘草、大枣—补气运脾
半夏曲、陈皮、生姜、砂仁—和胃降逆
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 附子、干姜—温补脾阳
加减——①阳伤及阴,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加石斛、沙参、麦冬
②泛吐白沫—加吴茱萸、丁香、白蔻仁
③阳虚明显—加鹿角胶、肉苁蓉
临证备要——本证进入晚期阶段,往往正气衰微,形体消瘦,阴液大伤而转化
为阴虚阳结,或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转为脾肾阳虚证。阴虚阳
结治宜甘寒濡润:沙参、麦冬、石斛、白芍、橘皮、生地、竹茹、
天花粉、炙甘草。口干甚者加梨汁、藕汁、人乳、芦根汁、甘蔗
汁等;大便燥结加桃仁、杏仁、火麻仁。脾肾阳虚者—益气温阳:
附子、干姜、党参、白术、肉桂、炙甘草、益智仁、诃子肉等
1.胃镜检查:可直视下观察食道、贲门、胃体的情况,以了解有无肿瘤、溃疡、狭窄等,若有肿瘤可进行组织活检,以确定病性。
2.X线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可直接观察到食管的蠕动情况、管壁舒张度、食管黏膜改变、充盈缺损及梗阻程度等。
3.CT检查:了解全食管壁的结构情况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1.改善不良饮食习惯,戒烟酒,避免进食过快、过烫、咀嚼不足及过食酸菜、泡菜等。避免食用发霉的食物,如霉花生、霉玉米。管好用水,防止污染,减少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
2.及时治疗食管慢性疾病:食管炎、食管白斑、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疤痕性狭窄、憩室及食管溃疡等。
3.加强护理,嘱患者每餐进食后,可饮少量的温开水或淡盐水,以冲淡食管内积存的食物和黏液,预防食管黏膜损伤和水肿。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病人克服悲观、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关心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4.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辨病用药
石打穿、铁树叶、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半枝莲、蜀羊泉。选加1-2种。
单方验方
1.东风丸(神农丸) 马钱子500g甘草60g糯米30g,研末为丸,如绿豆大。片剂每片含马钱子量25mg,每次服1片,每天2-3次,可与汤剂同用。丸剂每次睡前服,开始为5粒,若无反应增加1粒,最多每日不超过28粒。(张泽生)
2.壁虎散(李修何) 壁虎70条,焙干研粉,加三七粉50g,拌匀,空腹服3-4g,每日2次,黄酒或开水送服。同时辅以汤剂:党参、黄芪、茯苓各15g夏枯草20g竹茹10g姜半夏12g旋覆花12g白花蛇舌草、代赭石、丹参、半支莲各30g露蜂房9g炙甘草6g。
3.食管癌梗阻方(《中医药研究》) 紫金锭5片,研极细末,少少咽之,分4-6次服完(勿用水送)。此证常见食管分泌物增加,痰涎偏盛,滴水难进。服用本方后,一般痰涎明显减少,吞咽梗阻明显改善,有的患者第二天即可进流质饮食。组成:山慈姑、红大戢、千金子霜、五倍子霜、麝香、雄黄、朱砂。
4.加味开噎散(侯士林) 雄黄1g朱砂6g硼砂6g山豆根12g五灵脂12g芒硝30-60g射干12g青黛9g 鲜狗胆1个。共研细末,以狗胆汁调水,分3次服。
5.复方硇砂散煎 硇砂2.7g海藻15g昆布15g草豆蔻9g乌梅3个,白花蛇舌草120g半支莲60g.水煎服,日1剂.
6.守宫方(湖州中医院) 焦山楂20g赤芍25g守宫粉2g(吞)制香附、党参、栝楼皮、三棱各15g白花蛇舌草、半支莲各100g白英150g。水煎服,日1剂。
7.乌苏汤(天津中医学院) 炒苏子、焦槟榔、青皮、三棱、莪术、生姜各15乌药10当归25生牡蛎25吴茱萸7.5甘草7.5清半夏10干蟾2个。水煎服,日1剂。
配以全蝎酒,每日50(全蝎25-50,泡黄酒500,浸泡15天)
8.张梦侬方(湖北中医学院教授) 南沙参、玉竹、天门冬各15g旋覆花(包)3g山药24g白茅根60g白花蛇舌草120g。加水2.5慢火熬至500ml左右,去渣后加蜂蜜于药汁中熬和。分4次服,日1剂。忌发物、烟酒房事。
辅以下列2法:
(1)白鹅(白鸭也可)断颈,口含鹅颈,饮其热血,5-7日1次。
(2)将白鹅尾毛烧碳,研极细末,分3次,用米汤送服。白鹅(鸭)肉可煨汤食。(浙江医科大学动物实验:鹅血可能含有某种抗癌因子,这种因子不被消化系统地酶、酸、碱所破坏,提示是一种低分子的活性物质)
9.六神丸 每次10-15粒,每日4次。服药后卧床休息1小时,7天一疗程。
10.治噎散 山慈姑200g硼砂80g硇砂20g三七粉20g冰片30g沉香50g共研细末,每次10g,每日4次。10天后改为每日2次。
附 反胃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返出之病。
《金贵要略》称“胃反”
《太平圣惠方第四十七卷》称“反胃”。后世多以反胃名之。
病因病机
饮食不当,饥饱无常
嗜食生冷,损及脾阳 →中焦阳气不振,寒从中生→脾胃虚寒,不能腐熟
愁忧思虑,有伤脾胃 →饮食入胃,停留不化→逆而向上
治疗原则
温中健脾,降逆和胃
反复呕吐,津气并虚——加益气养阴之品
日久不愈——加温补肾阳之法
辨证论治
脾胃虚寒证
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舒适,神疲乏
力,面色少华,手足不温,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无力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饮食不化,停滞胃中,逆而尽吐
治法——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代表方——丁香透膈散加减 本方温中和胃,健脾益气,降逆理气,适用
于脾胃虚寒所致反胃之病
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
丁香、半夏、木香、香附—降气和胃
砂仁、白豆蔻、神曲、麦芽—醒脾化湿
加减——胃虚气逆,呕吐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肾阳虚弱—加附子、肉桂
吐甚而气阴耗伤者—加沙参、麦冬,去丁香、砂仁、白蔻
1.轻症——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停滞感或轻度梗塞感,
咽部干燥或有紧缩感
2.重症——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
沫粘痰,严重失伴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
3.病史: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