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

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个部位,称为疝气(hernia)。疝最多发生于腹部,腹部疝又以腹外疝尤其腹股沟疝为最多见,有时疝气即指腹股沟疝。

  • 别名:

    小肠气 疝 疝气病

  • 英文名:

    shanqi

  • 发病部位:

    腹部

  • 就诊科室:

    普外科

  • 症状:

    腹股沟疼痛

  • 多发人群:

  • 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 并发疾病:

    肠梗阻

  • 是否遗传:

  •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描述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临床表现

临床上较常见的是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平卧后可回复。婴儿多系母亲在换尿布时发现,较大的小儿则多于入浴时发现。引起肿块出现的诱因是腹压增加,如哭泣、咳嗽、排便、排尿等。较年长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诱发肿块在腹股沟区出现,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阴唇。肿块系由腹腔内的器官脱出到疝气袋所形成,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女性则以卵巢脱出较多,因此常可摸到似拇指大、较硬且多半有压痛的肿块。有些患儿会有便秘、食欲不振等现象,可表现易哭、不安等。

处置建议

非手术治疗

一岁以下患儿可暂不手术,因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采用疝气带压住深环。

手术治疗

疝气如不及时处理,疝块可逐渐增大,症状加重,甚至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患者生命,故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

检查建议

检查

B超、X线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首页 我找医生 就医服务 消息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