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炎

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简称ILD) 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改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 线胸片示弥漫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DLCO)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类疾 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

  • 别名:

    间质性肺疾病

  • 英文名:

    jianzhixingfeiyan

  • 发病部位:

  •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 症状:

    呼吸困难,活动后气短,咳嗽,胸痛,发热,乏力

  • 多发人群:

    中年 中老年

  • 治疗手段:

    药物康复疗法 西医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

  • 并发疾病:

    肺动脉高压 肺心病 肺部感染 慢性呼吸衰竭

  • 是否遗传:

    不确定

  • 是否传染: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概论

诊断

临床诊断某一种ILD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临床、放射和病理科医生的密切合作,需要根据所获得的完整资料对先前的诊断进行验证或修订。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1)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ILD患者的最常见和主要症状。多数ILD早期,呼吸困难并不明显,仅在活动时出现,通常不引起重视。而当呼吸困难进行性发展到安静时也出现时,表明病情已经进展到比较严重阶段。

(2)咳嗽:常常表现持续性干咳,尤其常见于那些同时累及气道者。如果咳大量黏液痰要警惕弥漫性支气管肺泡癌的可能。

(3)咯血、喘鸣、胸痛等症状在间质性肺疾病不常见。

(4)全身症状:发热、盗汗、乏力、消瘦、关节肌肉疼痛、肿胀、口眼干燥等肺外表现对于诊断系统疾病如结缔组织疾病等具有提示作用。IPF很少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2.体征

(1)爆裂音或Velcro啰音:两肺可闻及吸气末细小的干性爆裂音或Velcro啰音是ILD的常见体征,尤其是IPF。爆裂音也可出现于胸部影像学正常者。因此,爆裂音对ILD缺乏诊断特异性。

(2)吸气性喘鸣(inspiratory squeaks):有些细支气管炎患者可以在两肺闻及散在的吸气晚期的高调干啰音或吸气性喘鸣。

(3)杵状指:杵状指是ILD患者一个比较常见的晚期征象,通常提示严重的肺结构破坏和肺功能受损,多见于IPF。

(4)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的体征:ILD进展到晚期,可以出现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进而表现发绀、呼吸急促、P2亢进、下肢水肿等征象。但是,在一些结缔组织疾病尤其是系统性硬皮病中,肺动脉高压可以为原发性。

(5)关节肿胀或皮肤紧绷可能提示结缔组织疾病。

(二)相关病史

职业或环境接触史详细了解接触物质种类(有机或无机粉尘、化学药物或毒素等)、接触强度、频度和时间;重要的过去病史包括心脏病、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结缔组织疾病、肿瘤等;药物应用史,尤其一些ILD相关药物,如胺碘酮、呋喃妥因、博来霉素、甲氨蝶呤等;家族史应注意结节病、IPF等有家族聚集倾向;过敏史包括过敏原、过敏反应表现及转归;吸烟史包括每天吸烟支数、烟龄及戒烟时间;宠物嗜好或接触史,包括鹦鹉或鸽子等的接触强度、频度与时间;居住环境,包括温湿条件、室内装饰、空调或湿化器的应用情况;甚至旅行史。这些病史对于某些ILD具有病因提示作用。

(三)影像学评价

绝大多数ILD患者X线胸片显示弥漫性浸润性阴影。根据疾病累及间质和肺泡的比例不同,胸片或表现以间质浸润为主或表现以肺泡浸润为主。间质病变表现为磨玻璃样变、网格结节或小结节、网格以及蜂窝囊性变,常伴肺容积减小。肺泡浸润呈现边界不清的小结节渗出影,或融合成多发的斑片或片状实变伴支气管气像,或磨玻璃影。

胸部高分辨薄层CT(HRCT)更能细致地显示肺实质异常的程度和性质,能发现X线胸片不能显示的病变。ILD患者在胸部HRCT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弥漫性结节影、磨玻璃样变、肺泡实变、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网格状改变、囊腔形成或蜂窝状改变常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构变形。

影像学检查尤其HRCT应该重点观察病变性质(如磨玻璃样/实变、网状、线条状、结节状、蜂窝或囊腔改变、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等)、病变分布范围和程度、有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有无胸膜病变。

(四)肺功能

ILD患者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气体交换障碍为特征,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肺容量包括肺总量(TLC)、肺活量(VC)和残气量(RV)均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正常或增加。气体交换障碍表现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减少,(静息时或运动时)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E)O2]增加和低氧血症。DLco是静态参数中最敏感的指标,和肺容量的降低不成比例。运动肺功能试验极其敏感,能够发现轻微或早期的ILD病例,P(A-E)O2于运动后增加更明显。肺功能试验有助于判断肺损害的程度,如果肺功能有严重异常(如VC或TLC低于预计值的60%或DLco低于预计值的40%),2年的病死率将超过50%。

(五)实验室检查

应常规进行血常规和血嗜酸细胞计数、尿常规、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抗核抗体(ANA)和类风湿因子(RF)等检查。如果不能除外与结缔组织疾病相关,应测定自身抗体;如怀疑有血管炎,应测定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antibodies,ANCA)和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如果不能除外结节病,应测定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以及血清钙和尿钙水平;如果病原体感染不能除外,应进行病原体检查尤其是巨细胞病毒(CMV)、肺孢子菌和结核杆菌等;如果肿瘤不能除外,应进行肿瘤相关检查如瘤细胞学检查。总之,这些检查对对ILD的诊断没有特异性,但对ILD的病因或伴随疾病具有提示作用。

(六)支气管镜检查

如果无创性检查不能做出明确诊断,又没有禁忌证,应该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进行经支气管肺活检(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TBLB)或/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检查,以了解弥漫性肺部渗出性病变的性质。

由于TBLB不能准确取样或取样太小,因此TBLB通常不能对ILD做出确定诊断。然而,对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真菌和肺孢子菌感染)、结节病、癌性淋巴管炎、肺泡蛋白沉积症和嗜酸粒细胞性肺炎,多数情况下TBLB能做出确定的诊断。对于ILD患者进行TBLB检查,通常要求进行多次多部位取材至少4~6块,才可能有相对较好的诊断产生率。

BALF检查包括细胞计数与分类,淋巴细胞亚类的分析(表2和表3),还要进行病原体检查和寻找肿瘤细胞。BALF的微生物学和细胞学检查可以提供诊断资料。BAL在非感染性疾病、非恶性肿瘤性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和分期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证实。然而,许多间质性肺疾病都有特征性的细胞学分类改变,如结节病、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NSIP和LIP患者的BALF含有明显增多的淋巴细胞,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BALF含有明显增多的中性粒细胞或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性肺炎患者的BALF中嗜酸粒细胞常大于20%~40%。BALF细胞分类也有助于疾病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判断,淋巴细胞升高者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好,存活时间长。

表2 BALF的正常细胞学检查结果

表3 BALF的正常淋巴细胞亚类

(七)外科肺活检

外科肺活检包括开胸肺活检(open lung biopsy,OLB)和电视辅助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y,VATS)肺活检。胸腔镜肺活检的损伤较开胸肺活检小,能缩短住院时间,因此在大多数病例被优先使用。

如果已经进行的检查(包括TBLB)均无助于建立确定的诊断,如果检查的结果可能改变治疗手段,则需要进行外科肺活检。尤其对于IIP,除了具有典型临床影像表现的IPF病例外,外科肺活检对于确定临床病理诊断是必要的。活检能够将大多数病例确定地分类为已知的病理类型(图2),也能够确定或排除其他诊断,如结节病、淋巴瘤或提示职业病如硬金属疾病。

图2 ILD或DPLD的诊断程序

外科肺活检要求在表现明显炎症和轻度纤维化的病变处取材,要包括邻近病变部位的大体呈正常表现的肺组织,充气后样本组织直径4cm,深度1~1.5cm,避开在表现为严重的纤维化伴有蜂窝肺的病变最严重的部位取材,因为这些部位通常表现为非特异性改变的终末期纤维化。在一个以上的肺叶取材更有帮助。HRCT扫描可以指导外科医生选择最佳的活检部位。

ILD患者的诊断步骤概括如图2:第一步确定是否为ILD,这需要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X线胸片和肺功能试验。第二步确定是否为IIP,如果有相关的病因如结缔组织疾病、环境因素、药物等可查,则不可能是HP,而是非HP,具体诊断根据相关病因确定。如果无原因可查,则可能是HP,需要做胸部HRCT。第三步进行HRCT诊断,决定是否需要外科肺活检,如果HRCT显示了IPF的特征性改变,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可以建立临床肯定的IPF诊断,不需要进一步检查。如果HRCT显示了其他ILD,如PLCH、PLAM等特征,也可建立临床确定诊断。第四步进行外科肺活检和病理诊断,如果HRCT没有典型的IPF征象,临床表现也不典型,则需要外科肺活检进行病理分型,确定是UIP、NSIP、RB、DIP、DAD、OP和LIP中的一种,还是非IIP。对于一些临床和CT表现都不典型或怀疑其他ILD,可以先进行TBLB或BAL或其他相关试验,如果仍不能确诊,则也需进行外科肺活检,确定病理分型和诊断。


特发性肺纤维化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或隐源性纤维化性肺泡炎(cryptogenic fibrosingalveolitis,CFA)是最常见的一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它发生于肺,外科肺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是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最近一项关于IPF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IPF患病率高于以往的统计,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在75岁或75岁以上人群中分别是64.7~227.2/10万人口和27.1~76.4/10万人口。由此,估计美国IPF的患病率和年发病率是14.0~42.7/10万人口和6.8~16.3/10万人口。我国虽然缺乏相应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是临床实践中发现近年来IPF的病例呈明显增多的趋势。

治疗

1.对症支持治疗 IPF至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康复治疗、心理治疗以及针对低氧血症的氧疗等对于树立患者信心、减轻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糖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性制剂 ATS/ERS以及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推荐方案如下:①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或;②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泼尼松初始剂量为0.5mg/(kg·d),连续4周;第5周开始减量为0.25mg/(kg·d),连续8周;第13周减量为0.125mg/(kg·d),并维持治疗。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口服剂量为2mg/(kg·d),最大量150mg/d。通常以25~50mg为起始剂量,每1~2周增加25mg,直至每日最大剂量。治疗过程中,每3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没有严重并发症或副反应,联合治疗时间不应短于6个月。治疗6~12个月后,如果病情改善或稳定,则继续联合治疗。如果病情加重,应该停药或改用、合用其他药物。治疗满18个月后,是否继续治疗需根据临床反应和病人的耐受性而做决定。

疗效以符合下列2个或2个以上条件者为有效,否则无效:①症状减轻(咳嗽、呼吸困难);②X线胸片/HRCT显示肺间质病变减轻;③肺功能改善(TLC或VC增加、DLco增加、PaO2或SaO2增加)。

然而,迄今为止没有研究证实该治疗方案能改善IPF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此新近发表的英国胸科学会(BTS)指南已经不作推荐,但是认为在采用ATS/ERS建议的泼尼松与硫唑嘌呤联合治疗方案,或更小剂量的泼尼松(≤20mg/d)和/或硫唑嘌呤联合应用的基础上,同时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1800mg/d,分3次口服的方案是可行的。

3.新型抗纤维化制剂 虽然干扰素(interferon)、吡非尼酮(pirfenidone)、内皮素受体抑制剂如波生坦(bosentan),TNF-α抑制剂或受体拮抗剂如依那西普(etanercept)等新型药物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但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试验证据证明这些药物可以改善IPF患者的生存与预后。鉴于IPF的治疗困难及新药的可能治疗作用,因此BTS指南建议如果可能,应推荐确诊的IPF患者参与高质量的临床治疗试验。

4.肺移植 目前IPF肺移植的5年存活率超过50%,终末期IPF的惟一有效治疗方法是肺移植。因此,如果可能应该积极推荐确诊的IPF患者考虑肺移植。IPF患者的肺移植指征:组织病理学或放射影像学符合UIP的改变,具有下列任一表现者,DLco<39%预计值;随访6个月内FVC下降幅度大于10%或DLco下降大于15%;6分钟步行试验SpO2小于88%;HRCT的纤维化评分大于2。当组织学证实有NSIP改变时,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DLco<35%预计值;6个月内FVC下降幅度大于10%或更大,DLco下降15%。


结节病

结节病(sarcoidos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肉芽肿性疾病,主要侵犯肺和淋巴系统,其次是眼部和皮肤。

鉴别诊断

有肺门淋巴结肿大者应该与下列疾病鉴别:

1.肺门淋巴结结核 肺门淋巴结肿大一般为单侧性,有时可钙化,可见肺部原发灶。患者多在20岁以下,常有低度毒性症状,PPD试验多为阳性。

2.淋巴瘤 常见全身症状如发热、消瘦、贫血等,胸内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或双侧不对称肿大。借助组织学检查可以鉴别。

3.肺门转移性肿瘤 肺部和肺外肿瘤转移至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多形成单侧或双侧不对称肿大,通常有原发病灶.借助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可以鉴别。

4.其他肉芽肿性疾病或弥漫性肺实质疾病 如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铍肺、感染性(结核杆菌和真菌)、化学性因素所致肉芽肿应与结节病进行鉴别,通过临床病史及相关检查可以进行鉴别。晚期形成肺纤维化者还需要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等进行鉴别。

治疗

      (一)治疗原则

结节病的自然缓解率在1期是55%~90%,Ⅱ期为40%~70%,Ⅲ期为10%~20%。因此,无症状和肺功能正常的Ⅰ期、Ⅱ期和Ⅲ期结节病患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但需要跟踪观察。(二)治疗药物

1.糖皮质激素 结节病采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证包括生命或视力受到威胁的脏器受累,如心脏、中枢神经系统或眼部受累,持续性高钙血症,持续性肾功能不全,严重的肝功能障碍伴门脉高压或黄疸、脾大或脾功能亢进,严重的乏力和消瘦,皮肤损害或慢性肌病。肺结节病如果出现肺部症状,肺功能障碍严重或逐渐恶化,影像学表现加重时,则需要糖皮质激素治疗。通常采用泼尼松,初始剂量0.5mg/(kg·d),连续4周,然后根据治疗反应每4周减量5~10mg,逐渐减量为每天5~10mg后维持治疗,疗程6~24个月。停药后的复发率为16%~74%。对于有复发倾向的患者,应该适当增加激素的剂量。吸入激素可以缓解支气管的症状,但对于肺结节病的治疗价值有限.

2.替代治疗 其他免疫抑制剂或抗炎治疗对于结节病仅有有限的治疗作用,而且副作用比较大,因此只是限于激素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副作用的患者。硫唑嘌呤口服剂量为每天100~150mg或甲氨蝶呤口服剂量为每周10~20mg,目前多选择后者。已酮可可碱、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等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目前不推荐常规应用。

3.肺移植 肺移植是终末期肺结节病可以考虑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移植指征是活动耐力下降(NYHa功能Ⅲ或Ⅳ级),符合下列任一条:①静息状态下低氧血症;②肺动脉高压;③右房压增高,大于15mmHg。(三)跟踪观察

结节病Ⅰ期随访的原则是每6个月复查1次,其他期每3~6个月复查1次,治疗停止后随访至少3年,尤其是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缓解的病人要加强随访复查。如果X线正常化达3年,才可以停止继续随访。严重的肺外病变需要长期随访。

预后

    结节病的病程和预后变化很大,自发缓解率为70%,慢性病程者仅占10%~30%,病死率为1%~5%,其中75%的死亡与进展期肺结节病有关,但是目前还没能确定重症慢性进展性结节病的预后判断指标。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extrinsicallergicalveolitis,EAA),也称过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是指易感个体反复吸入有机粉尘抗原后诱发的一种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介导的肺部炎症反应性疾病,以淋巴细胞渗出为主的慢性间质性肺炎,细胞性细支气管炎(气道中心炎症)和散在分布的非干酪样坏死性小肉芽肿为特征性病理改变。许多职业暴露可以引起EAA,根据不同的职业接触和病因又有很多具体的疾病命名。农民肺是EAA的典型形式,是由吸入霉干草中的嗜热放线菌或热吸水链霉菌孢子所致。吸入含嗜热放线菌的蘑菇肥料引起蘑菇工人肺,吸入发霉甘蔗粉尘中的嗜热放线菌引起蔗尘肺,吸入含动物蛋白的羽毛和排泄物尘埃引起饲鸟者肺(如鸽子肺、鹦鹉肺),生活在有嗜热放线菌污染的空调或湿化器的环境引起空调器肺等。各种病因所致EAA的临床表现相同,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


其他间质性肺疾病

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

间质性肺疾病可以并发于任一种结缔组织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但是最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和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它们的临床表现、生理学、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类似于IPF,但是与结缔组织疾病相关的肺纤维化病程相对缓慢。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CTD-ILD)的活动状态或病程与CTD病的肺外或全身表现没有关系。即使无关节或全身症状,肺部病变也可能进展。TBLB和BALF检查虽然没有特异性,但是有助于证实CTD-ILD的诊断且除外其他疾病。因为对于诊断明确的CTD患者,如果有肺纤维化的典型临床表现和HRCT特征,相应的BALF和TBLB结果可以做出CTD-ILD的诊断,所以很少需要开胸肺活检。CTD-ILD患者伴严重的肺功能损害或临床症状加重,起始应用泼尼松0.5~1mg/(kg·d),逐步减量至5~10mg/d,维持治疗。经常需要联合应用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或其他免疫抑制剂,以预防疾病进展。

药物诱发的间质性肺疾病

药物诱发的肺损害包括:①慢性间质性肺炎;②过敏反应;③肺嗜酸性粒细胞渗出;④药物诱发的狼疮综合征;⑤弥漫性肺泡出血等。

引起ILD最常见的药物包括博来霉素、环磷酰胺和胺碘酮,其中一些制剂(如博来霉素和胺碘酮)还表现出剂量依赖关系。发病机制包括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以及炎症与修复反应所致的间接损害。诊断依赖于:①药物使用与肺损害发生有严格的时相关系,除外其他可能引起肺脏损害的因素;②停药后肺损害减轻,再次用药后肺损害加重;③可能引起肺损害的药物是唯一使用的药物;④药物性肺损害的特征包括临床、影像和/或组织病理表现是以往这个药物曾经出现并报道过的。根据Irey的这一标准,药物与肺损害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肯定,很可能和可能三级。只有少数病例能够完全符合上述药物性肺损害的诊断标准,大多数只能是很可能和可能的病例。

如果及时停药,多数药物性肺损害是可逆的,或病变不再进展;如果肺部损害严重,可以根据其可能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加用糖皮质激素;可疑的药物一般不提倡试验性再次给药,以免造成肺的进一步损害。


处置建议

治疗原则

明确病因最为关键,与结缔组织病、药物、毒物、感染相关者应针对病因治疗
特发性间质性肺病的治疗和预后取决于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诊断(CRP诊断)
已诊断结缔组织病患者出现呼吸症状需鉴别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和肺部感染

病情评估/分型

对于原因不明的间质性肺炎,即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主要的IIP(包括IPF、INSIP、DIP、RB-ILD、COP和AIP)、罕见的IIP(包括ILIP、IPPF)及不能分类的IIP。确诊依赖于多学科讨论的CRP诊断

一般治疗

消除可能的原因,如避免药物、职业接触史,RB-ILD应戒烟
IPF患者,静息低氧血症患者需要接受长期氧疗,多数呼吸衰竭时不应该接受机械通气

药物治疗

可复性类型但具有进展危险(细胞型非NSIP、DIP、COP),需要长期合理用药治疗
IPF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

合并症治疗

多数IPF患者,不应该接受针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对于无症状胃食管反流,多数患者应该接受治疗

其他治疗

某些合适的IPF患者,应该接受肺移植治疗

康复治疗

IPF患者,多数应该进行肺康复

姑息治疗

应减轻IPF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

用药建议

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

已诊断结缔组织病患者有呼吸症状需除外肺部感染
对糖皮质激素(CS)和免疫抑制剂的疗效优于IPF
剂量需个体化,根据结缔组织病活动性及时调整 剂量,避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诱发严重感染
治疗目标:以最小剂量控制疾病进展

特发性肺纤维化

无治疗有效药物,不应该接受CS单药治疗,不应该接受秋水仙碱、环孢素A、干扰素-γ、益普赛、CS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多数IPF 患者不应该接受,少数可能是合理选择,包括N-乙酰半胱氨酸、吡非尼酮、抗凝治疗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CS:迅速改善症状,病灶吸收可不遗留瘢痕
方案:泼尼松每日0.75-1.5mg/kg,维持4-6周后逐渐减量,疗程1年。或甲基强的松龙每日500-1000mg 冲击,后每日20mg维持
复发后应用CS仍然有效
硫唑嘌呤、环磷酰胺(CTX)、环孢素:一般不需要使用,激素不良反应非常明显者,可应用以减少激素剂量

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

CS:为首选用药。强调剂量个体化,绝大多数症状可改善甚至完全缓解
无CS使用禁忌者,泼尼松每日40-60mg或1mg/kg,根据治疗反应减量,一般1-3月后减至20-40mg/d,4-6月后减至10-15mg/d。总疗程1年
免疫抑制剂:以纤维化表现为主型、CS不能耐受或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以低剂量CS联合硫唑嘌呤或CTX治疗

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

细胞为主型NSIP疗效优于纤维化型

检查建议

影像学

胸部高分辨CT(HRCT),分辨率高,可发现早期肺泡和间质病变。可见毛玻璃影、网结影、结节影、蜂窝肺等。诊断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阳性预测值90%以上,足以诊断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常规CT扫描和X线胸片可以正常
镓(67Ga)扫描,显示肺泡炎,无特异性,不能预测激素治疗反应和预后
同位素通气和血流扫描:显示通气和血流分步不均,比例失调
X线胸片:有助于评估病变分布,鉴别诊断

肺功能

典型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减低

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分类对诊断、鉴别诊断和观察疗效都有一定意义,同时进行病原体检查

肺组织病理活检

支气管镜下肺活检即TBLB,标本量少,常不能明确诊断
开胸或经外科胸腔镜肺活检,确诊率92%。活检应多个肺叶取样,包括胸膜下肺实质。选择肉眼异常区域的边缘,保留肉眼正常肺组织。
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肺活检。非高龄,相对为早期病变,需要与其他特发性间质性肺炎鉴别,有激素治疗指征,心肺功能可胜任手术者可考虑肺活检
对于经病史、症状、影像学和辅助检查可以诊断者,不需进行肺活检,包括过敏性肺泡炎、药物性肺损害、胶原血管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等

血液检查

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血常规和白细胞分类、血生化、血ACE、ANCA、ANA谱、类风湿因子、抗基底膜抗体等

血气分析

可见低氧血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

6分钟步行试验(6MWT)

6MWT期间初见低氧血症,是IPF死亡率增高的一个标志,步行距离较短和结束后心率恢复慢与死亡风险增高相关

并发症评价

超声心动图:评价肺动脉高压

监测疾病进展

监测呼吸困难或咳嗽等症状、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血氧饱和度、肺功能指标、HRCT
IPF患者每3-6月对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常规监测FVC和DLCO

患者指导

预防

避免接触石棉、木材、金属等毒物和职业暴露、损伤肺组织的药物,不吸烟

随访

大多数间质性肺病需要长期随访,评估病情发展
对于可复性和自限性类型IIP,如RB-ILD,需要短期随访(3-6月)评价疗效
IPF患者,建议每3-6个月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监测FVC、DLCO、静息和活动状态下血氧饱和度。心肺运动不推荐作为常规监测病情
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的预后因原发病不同而不完全相同

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

1. 劳力性呼吸困难

2. 影像表现为双侧弥漫性间质性浸润

3.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功能下降

4. 组织病理特征为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表现

1. 环境、职业相关的间质性肺病

2. 药物、治疗相关的间质性肺病

3. 肺感染相关的间质性肺病

4. 慢性心脏疾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病

5. 肺血管炎及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病

6. 肝病、肠道相关的间质性肺病

7.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8. 其他病因间质性肺病:如结节病、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肺泡蛋白沉积症等

1. 除外其他已知病因所致的间质性肺疾病,如职业接触、室内外环境暴露、结缔组织病和药物性肺损害等

2. 未行外科肺活检的患者,HRCT表现为UIP型

3. 行外科肺活检的患者,结合HRCT和外科肺活检符合特定的类型


首页 我找医生 就医服务 消息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