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有多种表现,如关节痛、口腔溃疡、皮肤的损害、肾脏的损害等,它引起的肾脏的损害,就是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肾炎是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肾脏的免疫损害,

病理知识

疾病详情

概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我国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突出特点为患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并通过免疫复合物等途径造成全身多系统受累。

狼疮性肾炎(1upus nephritis,LN)是SLE严重的并发症。30%~50%的SLE早期患者临床上就有肾脏受累。过去几十年来病理类型较重的狼疮性肾炎的预后已有很大改善,这主要归功于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不仅使病情得到缓解,同时使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减少;另外,支持治疗和肾脏替代治疗技术的进步,对减少短期和长期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均做出了贡献。

病因及发病机制

SLE病因不清,目前认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使患者免疫反应异常,导致了SLE的发生。遗传因素包括补体成分缺乏以及部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如DR2和DR3与SLE相关研究证实生理水平的雌激素可促进SLE患者B淋巴细胞增生和T淋巴细胞活化;环境因素包括感染紫外线照射以及部分可导致狼疮样病变的药物如肼屈嗪、苯妥英钠、普鲁卡因酰胺和青霉胺等。

近些年来关于细胞凋亡、抗双链DNA(ds-DNA)抗体、核小体、细胞因子研究的进展较多细胞凋亡有助于清除机体具有自身免疫性的淋巴细胞。目前在狼疮动物模型MRL/lpr鼠中已发现Fas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存在缺陷。而人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现为凋亡增加,但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吞噬清除存在缺陷,凋亡细胞产生大量物质(如核小体),可诱发自身抗体的产生。

自身抗体与肾小球的结合与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和病情活动有关。部分自身抗体与肾小球的结合可能由核小体介导,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中与核小体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具有抗ds-DNA抗体的活性。核小体是组蛋白和DNA的复合体,核小体和细胞内的碎片在凋亡细胞的表面可形成气泡样抗原结构。研究表明在肾脏沉积的免疫复合物有可能是原位形成,而不一定是既往认为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因此,核小体可能间接介导了抗DNA抗体和肾小球基底膜及其他组织抗原如硫酸类肝素相结合。此外,近年研究显示抗DNA抗体可直接和肾小球系膜细胞结合并影响细胞功能,而且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和组织中不仅存在针对细胞核的自身抗体,也存在针对胞浆和细胞膜的各种自身抗体,但其临床意义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病理

狼疮性肾炎患者肾脏病变的活动情况并不一定与临床系统病情相平行。肾活检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狼疮性肾炎活动的证据本身就是肾活检的适应证,例如血尿、蛋白尿增加或肾功能下降等。但应注意的是,狼疮性肾炎患者肾活检的目的在于确定肾脏病理分型和肾脏病变的活动度和慢性化评分,以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肾活检免疫荧光可见多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在肾小球沉积,称为“满堂亮”,是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学特点之一。结合免疫荧光和光镜检查中肾小球固有细胞增生、肾小球基底膜病变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的情况可分为不同的病理类型。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分型经历了20多年的演变,国际肾脏病学会(ISN)和肾脏病理学会(PRS)修订了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组织学分类并在2003年发表了新的标准(表1),已得到国际上普遍认可。

新分类方法特别强调了活动性病变(A)、非活动性和硬化性病变(C)及混合型病变(A/C);在Ⅳ型狼疮性肾炎中,除了弥漫球性病变(G),尚有弥漫节段性病变(S);V型狼疮性肾炎中,可明确列出混合的类型,如Ⅱ+V,Ⅲ+V,Ⅳ+V等。Ⅵ型狼疮性肾炎中,球性硬化的肾小球必须超过90%、,显示组织破坏已不能逆转。

肾脏病理的活动度和慢性化程度与狼疮性肾炎的严重程度,病变的可逆性及对治疗的反应十分重要,因此有人提出了活动度和慢性化的评分方法(表2)。

表1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学分型

表2 狼疮性肾炎肾活检标本活动度和慢性化评分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不但可以互相重叠,也可随着疾病活动性和治疗的变化互相转变。例如,病变较轻的Ⅱ型,未经治疗可转变为较严重的Ⅳ型;而Ⅳ型经过治疗也可转化为Ⅱ或Ⅲ型。病理类型的转变一般伴随相应的血清学和临床表现的变化,部分患者需要重复肾活检以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预后

狼疮性肾炎患者的预后已经得到显著改善。20世纪60年代报告的5年生存率只有70%,而近年报告的10年生存率已超过90%。随着生存率的提高,患者的长期并发症,生活质量及康复得到重视。早期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对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十分重要。

处置建议

病情评估/分型

狼疮性肾炎(LN)病理分型为Ⅰ型正常或微小病变、Ⅱ型系膜增殖性、Ⅲ型局灶节段增殖性、Ⅳ型弥漫增殖性、Ⅴ型膜性和Ⅵ型肾小球硬化性狼疮性肾炎

治疗原则

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

除少数轻型病例外,一般分为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两阶段

狼疮性肾炎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切忌在病情稳定阶段贸然减药或停药

免疫抑制治疗是一把双刃剑,须密切观察治疗中的近期、中期和远期不良反应


狼疮性肾炎的治疗

Ⅰ型:仅给予对症治疗,无需特殊处理,但要注意控制肾外狼疮病变活动

Ⅱ型:蛋白尿少于1g/d治疗同Ⅰ型;蛋白尿较多(尤其大于3g/d),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存在微小病变者,推荐神经钙蛋白抑制剂治疗

Ⅲ型:无临床和严重组织学病变活动的Ⅲ型患者,可继续对症治疗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或)环磷酰胺;肾损症状重、大量蛋白尿等患者,治疗同Ⅳ型

重症Ⅲ型和Ⅳ型:给予积极的治疗,对急性期病情明显活动的患者,应先行诱导疗法,待病情稳定,疾病活动得到控制后转入维持治疗。目前认为,环磷酰胺冲击联用甲泼尼龙是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防止进展至肾衰竭的最佳方案。大剂量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可用环孢素或吗替麦考酚酯联用中小剂量激素

Ⅴ型:对症治疗,控制肾外表现;肾病综合征需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治疗。也可用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但应注意其潜在的肾毒性

Ⅵ型:透析或肾移植


其他治疗

视患者具体情况还可选择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等治疗

疗效监测

LN对治疗反应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

用药建议

免疫抑制剂

LN患者根据病情可选择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硫唑嘌呤、神经钙蛋白抑制剂(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来氟米特等,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协同治疗

羟氯喹:适于各型LN,可防止肾功能进展和狼疮复发,减少血栓事件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降蛋白尿治疗:常用ACEI或ARB,使蛋白尿<500-1000mg/d

抗高血压:参照一般高血压治疗标准。ACEI或ARB为首选,使血压<130/80mmHg

降脂:肾病综合征持续时间超过2-3个月,通常开始用他汀类或其他降脂药,使LDL<80-100mg/dl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作为其他治疗取得疗效后长期维持巩固的方法


检查建议

一般检查

活动性SLE常有血沉增快,贫血、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肾脏受累时常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自身抗体

抗核抗体谱:95%的SLE患者出现抗核抗体(ANA)阳性;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特异性95%,与疾病活动性及预后有关; 抗Sm 抗体的特异性99%,是SLE的标志性抗体,与疾病活动性无明显关系;抗核糖体P蛋白(rRNP)抗体往往提示有神经精神狼疮或其他重要内脏的损害;抗单链DNA、抗组蛋白、抗u1RNP、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等也可出现于SLE患者的血清中

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等对自身不同磷脂成分的自身抗体。结合其特异的临床表现可诊断是否合并有继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抗组织细胞抗体:抗红细胞膜抗体,现以Coombs试验测得。抗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减少,抗神经元抗体多见于神经精神狼疮

少数患者血清可出现类风湿因子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补体

血清补体(总补体、C3、C4)含量降低,与病情活动度有关

肾活检病理

对狼疮性肾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价值。病理分型可提供LN活动性的指标,对估计预后和指导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其他检查

皮肤狼疮带实验、狼疮肾炎时肾脏免疫荧光、X线检查、CT、MRI、超声检查等

患者指导

预后

LN预后与临床表现、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累及、病理分类及程度等相关。目前认为SLE主要死因为肾外表现及治疗本身的不良反应如感染等。LN的预后较过去已有明显改观,Ccr正常者,其5-10年的存活率分别达90%及85%

首页 我找医生 就医服务 消息 个人中心